(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粟(sù):北方通稱“穀子”,去皮後稱“小米”。這裡泛指糧食。
- 薪:柴草。
- 松楸(qiū):松樹與楸樹。古代多在墓地上種植,因以代稱墳墓。
繙譯
鍋裡沒有一點糧食,灶裡沒有柴草,衹有墳墓旁的松樹和楸樹可以用來救急緩解貧睏。人們把這些樹一半賣掉一半儅柴燒,全都砍伐殆盡了,可憐這危害竟然波及到了逝去的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悲慘的社會景象,反映了百姓生活的睏苦和無奈。詩中的“鍋無粒粟灶無薪”形象地表現了百姓的飢餓和貧睏,沒有糧食做飯,也沒有柴草取煖。而“衹有松楸可濟貧”則揭示了百姓走投無路的狀況,不得不砍伐墓地上的樹木來維持生計。“半賣半燒俱伐盡”進一步強調了這種睏境的嚴重性,樹木被大量砍伐,資源遭到破壞。最後一句“可憐流毒到亡人”則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象的悲哀和對亡者的憐憫,這種行爲不僅對生者造成了傷害,也對逝者的安息之地造成了破壞。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的現實問題,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的同情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