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閔孝入泮宮作此勖之

久蓄冠軍才,利器尤凜烈。 豈知鬥牛光,即是豐城鐵。 應久躍天衢,沉鬱氣乃結。 滴水起長鯨,修途飛廣轍。 一翼破洪濛,六月去乃歇。 碧空散筆花,文壇飛玉屑。 所少原非才,努力立名節。 聖賢亦有書,云何號明哲。 莫厭陋巷涼,獨愛科名熱。 非澹志不明,是欲神易滅。 古今名世人,視己猶未切。 淫書過五車,落紙成兩截。 閭里豈不榮,身世已滅裂。 愛子奮其雄,俊骨標奇嵲。 進可開天閽,退亦堪立雪。 世寶何足珍,聰明天所泄。 豈容輕棄之,日削成封垤。 而父具世資,秋香不足折。 起視斯道難,每每向予說。 不倦學倒行,以智詢於拙。 挾卷好趨庭,不獨詩書訣。 玉虹橫十丈,急以一口啜。 始知二酉山,曷可老豪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泮(pàn)宮:古代的學校。
  • 凜烈:嚴肅,令人敬畏的樣子。
  • 天衢(qú):天空廣闊的道路,比喻仕途。
  • 洪濛:混沌未開的狀態。
  • 玉屑:比喻美好的文辭。
  • 名節:名譽和氣節。
  • 明哲:明智,洞察事理。
  • 滅裂:指做事粗疏草率,不顧後果。
  • 嵲(niè):高聳險峻的樣子。
  • 天閽(hūn):天宮的門,借指朝廷。
  • 封垤(dié):小土堆。

翻譯

長久以來蓄積着冠軍之才,才能如銳利的兵器尤爲嚴肅剛正。怎知那斗牛之間的光芒,就是豐城的寶劍之光。應該長久地在廣闊仕途上飛躍,但沉鬱之氣卻凝結起來。像滴水能喚起長鯨,在長遠的道路上飛奔出寬廣的車轍。一隻翅膀衝破混沌,到六月才停歇。在碧空中揮灑如筆花,在文壇上飛揚如玉屑。所缺少的原本不是才能,而是要努力樹立名譽和氣節。 聖賢也有書籍,爲何號稱明智洞察事理呢?不要厭惡簡陋的街巷冷清,卻只偏愛科舉功名的熱鬧。不是淡泊志向就不明確,而是慾望會使精神容易泯滅。古今有名的人士,看待自己還不夠真切。沉迷於淫書超過五車,落筆寫字卻不成樣子。在鄉里難道不榮耀,但自身的前途卻已被毀壞。 喜愛的孩子奮發他的雄姿,俊美的骨骼標顯高聳險峻。進可以打開朝廷之門,退也能夠做到堅守節操。世間的珍寶有什麼值得珍貴的,聰慧是上天所賜予的。怎能輕易放棄它,以至於每日削減變成小土堆。而父親具備世間的資質,秋香般的美好也不足以折服。起身看這世道艱難,常常向我訴說。不倦地學習逆行之事,以智慧向笨拙的我詢問。帶着書卷喜好在庭前請教,不只是詩書的訣竅。 如十丈的玉虹,急忙用一口飲盡。才知道二酉山,怎能讓豪傑老去。

賞析

這首詩是釋今無爲陳閔孝進入泮宮而作,用以勉勵他。詩中首先讚揚了陳閔孝的才華和潛力,如「久蓄冠軍才,利器尤凜烈」「豈知鬥牛光,即是豐城鐵」,將其才能比作銳利的兵器和珍貴的寶劍之光。接着提到他應在仕途上努力進取,但也指出不能被沉鬱之氣所困,要像滴水起長鯨一樣發揮自己的能力。 詩中強調了樹立名節的重要性,「所少原非才,努力立名節」,告誡他不要只追求表面的功名,而要注重內在的修養和品德。同時,也提醒他要保持淡泊的心態,避免被慾望所左右,「非澹志不明,是欲神易滅」。 在後半部分,詩中通過對比,指出沉迷於不良書籍和追求虛榮的後果,「淫書過五車,落紙成兩截」「閭里豈不榮,身世已滅裂」,進一步強調了要珍惜自己的才華和機遇。最後,鼓勵陳閔孝奮發努力,不斷學習,追求真正的智慧和成就,「玉虹橫十丈,急以一口啜」「始知二酉山,曷可老豪傑」。 整首詩語言富有氣勢,寓意深刻,既表達了對陳閔孝的期望和鼓勵,也蘊含了對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教誨。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