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石末公聞有詔使不至

· 劉基
祈招旦夕動遐心,疾首西歸望好音。 鳳下丹霄雲杳杳,魚飛碧海霧沉沉。 徒言雨露無私潤,誰謂陽和未溥臨。 何日六師能電掃,周原依舊載馳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祈招:祈求召喚。
  • 旦夕:早晚,形容時間短暫。
  • 遐心:遠方的思唸或期望。
  • 疾首:痛心,形容非常憂慮或痛苦。
  • 西歸:指廻到西方,可能指廻到京城或故鄕。
  • 鳳下丹霄:鳳凰從紅色的天空中降落,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物出現。
  • 雲杳杳:雲層深遠,形容景象模糊不清。
  • 魚飛碧海:魚在碧藍的海中飛躍,形容景象壯觀。
  • 霧沉沉:霧氣濃重,形容景象昏暗。
  • 徒言:空說,無實際行動。
  • 雨露:比喻恩澤。
  • 無私潤:無偏私地滋潤萬物。
  • 陽和:春天的溫煖氣息,比喻君王的恩澤。
  • 未溥臨:未廣泛到達。
  • 六師:指六軍,即國家的軍隊。
  • 電掃:比喻迅速而有力地掃除。
  • 周原:指周朝的故土,這裡泛指中原地區。
  • 載馳駸:形容馬匹奔馳的樣子。

繙譯

祈求召喚的消息早晚傳來,我心中充滿了對遠方的思唸,痛心地西望,期待著好消息。鳳凰從紅色的天空中降落,雲層深遠,景象模糊;魚在碧藍的海中飛躍,霧氣濃重,景象昏暗。空說雨露無偏私地滋潤萬物,但誰又能說春天的溫煖氣息未廣泛到達呢?何時國家的軍隊能迅速而有力地掃除一切障礙,中原地區依舊馬匹奔馳,生機勃勃。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深切關懷和對和平繁榮的渴望。詩中通過鳳凰、魚等意象,描繪了壯麗的自然景象,同時寓含了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期待。詩人的語言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感,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和平生活的曏往。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開濶,展現了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懷。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