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 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絶! 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妃呼狶! 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拼音

所属合集

#樂府詩集

譯文

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邊。 我拏什麽贈給你呢?這是一支玳瑁簪, 上面裝飾有珍珠和玉環。 聽説他有二心,心裏傷悲,拆碎它。 搗毁它,燒掉它!燒掉它,風把灰塵揚起! 從今往後,不再思念你, 我同你斷絶相思! 當初與你約會時,不免引起雞鳴狗吠。 兄嫂也可能了知道此事,哎…… 聽到屋外秋風聲裏鳥兒飛鳴,情緒更亂, 一會兒天亮了,我就會知道該怎麽做的。

注釋

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個人。 何用:何以。 問遺(wèi):「問」、「遺」二字同義,作「贈與」解,是漢代習用的聯語。 玳瑁(dài mào):即玳瑁,是一種龜類動物,其甲殻光滑而多文采,可製裝飾品。 簪:古人用以連接髮髻和冠的首飾,簪身橫穿髻上,兩端露出冠外,下綴白珠。 紹繚:猶「繚繞」,纏繞。 拉雜:堆集。這句是説,聽説情人另有所愛了,就把原擬贈送給他的玉、雙珠堆集在一塊砸碎,燒掉。 相思與君絶:與君斷絶相思。 雞鳴狗吠:即「驚動雞狗」。古詩中常以「雞鳴狗吠」借指男女幽會。 妃呼豨(bēi xū xī):妃,訓爲「悲」,呼豨,訓爲「歔欷」。 肅肅:颼颼,風聲。 晨風颸(sī):據聞一多《樂府詩箋》説:晨風,就是雄雞,雉雞常晨鳴求偶。颸當爲「思」,是「戀慕」的意思。一説,「晨風颸」,晨風凉。 須臾:不一會兒。 高(hào):是「皜」、「皓」的假借字,白。「東方高」,日出東方亮。

《有所思》是漢代時流傳的一首樂府詩,屬於《鐃歌十八曲》之一。這首詩用第一人稱,表現一位女子在遭到愛情波折前後的複雜的情感表現。

賞析

這是漢代《鐃歌十八曲》之一。鐃歌本爲「建威揚德,勸士諷敵」之軍樂。傳説黃帝、岐伯所作。漢樂府中屬鼓吹曲。馬上奏,用以激勵士氣。也用於大駕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凱班師。然今傳十八曲中內容龐雜,敍戰陣、記祥瑞、表武功、寫愛情者皆有。清人莊述祖云:「短簫鐃歌之爲軍樂,特其聲耳;其辭不必皆序戰陣之事。」(《漢鐃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稱,表現一位女子在遭到愛情波折前後的複雜情緒的。 開頭五句寫其對遠方的情郎心懷眞摯熱烈的相思愛戀:她所思念的情郎,遠在大海的南邊。相去萬里,用什麽信物贈與情郎,方能堅其心而表己意呢?問遺,猶言贈與。她經過一番精心考究,終於選擇了「雙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種似龜的動物)那花紋美觀的甲片精製而成的髮簪。「雙珠」,謂在髮簪兩端各懸一顆珍珠。這在當時可謂精美絶倫的佩飾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猶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裝飾起來,更見美觀(紹繚,纏繞之意)。單從她對禮品非同尋常的、不厭其煩的層層裝飾上,就可測出她那內心積澱的愛慕、相思的濃度和分量了。這幾句寫物寄情,以少總多,表達已言簡意豐,情調復纏綿悱惻。試看漢末繁欽《定情詩》中「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結恩情?佩玉綴羅纓。」「何以慰別離?耳後瑇瑁釵」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啓發而化出,此亦正可發明本詩「何用」三句意蘊之妙處。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晴光灔斂的愛河上頓生驚濤駭浪,愛情的指針突然發生偏轉,「聞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寫出了這場風波及其嚴重後果:她聽説情郎已傾心他人,眞如晴天霹靂!驟然間,愛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窩燃起了憤怒的烈火。她將那凝聚著一腔癡情的精美信物,憤然地始而折斷(拉雜),再而砸碎 (摧)三而燒毁,摧毁燒掉仍不能泄其憤,消其怒,復又迎風揚掉其灰燼。「拉、摧、燒、揚」,一連串動作,如快刀斬亂麻,干脆利落,何等憤激!「從今以後,勿復相思!」一刀兩斷,又何等決絶!非如此,不足以狀其「望之深,怨之切。」(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語) 「相思與君絶」以下六句,寫其由激怒漸趨冷靜之後,欲斷不能的種種矛盾、彷徨的複雜心態。「相思」句較上文「勿復相思」之果斷決絶,口氣已似強弩之末。蓋 「相思」乃長期的感情積澱,而「與君絶」,衹一時憤激之念,二者本屬對立而難統一,故此句實乃出於矛盾心情的嘆惋,大有「翦不斷,理還亂」之意蘊。循此緒端,自然生出「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的回憶和憂慮。「雞鳴狗吠」「喩風聲布聞。」(《詩比興箋》)《易林·隨之旣濟》:「當年早寡,孤與(宇)獨居;雞鳴狗吠,無敢問者。」即指鰥夫與寡婦夜間來往,驚雞動狗,已露風聲。此處亦謂女子憶昔與郎幽會往來,不免風吹草動,使兄嫂備悉隱情,而今若斷絶,居家將何以見人?對兄嫂又如何解釋?所謂「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隙穴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亂終棄的嚴重後果,自然使她不無顧慮和動搖。何況那「雞鳴狗吠」中幽會的柔情蜜意時刻,仍然頑固地在牽動著她那舊日的縷縷情思,使她依依難捨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顧後,心亂如麻的處境中情不自禁地發出的一聲歔欷長嘆。清人陳本禮《漢詩統箋》云:「妃呼豨,人皆作聲詞讀,細觀上下語氣,有此一轉,便通身靈豁,豈可漫然作聲詞讀耶?」聞一多《樂府詩箋》亦云:「妃讀爲悲,呼豨讀爲?歔欷。」訓釋至爲允當。三字悲嘆,在感情、語氣上承上啓下,直貫結尾二句意脈。「肅肅」,形容風聲凄緊;「晨風」,即晨風鳥。《詩·秦風·晨風》:「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晨風鳥即雉,朝鳴以求偶。「颸」,聞一多訓爲乃 「思」字之訛,言晨風鳥慕類而悲鳴。「高」,音、義皆同「皓」,指東方發白,天將欲曉。二句寫女子在悲嘆中但聞秋風陣陣凄緊,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鳴不時傳來,使她更加感物共鳴,相思彌甚,猶豫不決。然而她又自信:衹待須臾東方皓白,定會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陳本禮云:「言我不忍與君絶決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謂予不信,少待須臾,俟東方高則知之矣。」(《漢詩統箋》)如此,則「高」尙有喩其心地光明皎潔,感情熱烈持恆之義。不過,這層隱喩之底奧,在字面上卻是含而不露、引而不發的,讀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莊述祖、聞一多皆以爲《上邪》即本篇下文,應合爲一篇。余冠英亦認爲「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此説确實發人深省。 此詩的結構,以「雙珠瑇瑁簪」這一愛情信物爲綫索,通過「贈」與「毁」及毁後三箇階段,來表現主人公的愛與恨,決絶與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餘波不竭。中間又以「摧燒之」、「相思與君絶」兩箇頂眞句,作爲愛憎感情遞增與遞減的關紐;再以「妃呼豨」的長嘆,來聯綴貫通昔與今、疑與斷的意脈,從而構成了描寫女子熱戀、失戀、眷戀的心理三部曲。層次清晰而又錯綜,感情跌宕而有韻致。其次,這首詩通過典型的行動細節描寫(選贈禮物的精心裝飾,摧毁禮物的連貫動作)和景物的比興烘託(「雞鳴狗吠」及末尾二句)來刻畫人物的細微心曲,也是相當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