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北峽:指淮河峽穀,位於淮河的上遊。
- 淮口:淮河的入海口。
- 東陵:這裡應指地名,具躰所指待考。
- 海隅(yú):海邊,指沿海地區。
- 霍山:山名,是中國境內的名山之一。
- 嶽鎮:指五嶽及四鎮,泛指名山。
- 肥水:河流名。
- 濡須:水名,今稱運漕河,在安徽省含山縣西南,連接巢湖和長江。
- 從事:古代官名,漢以後三公及州郡長官皆自辟僚屬,多以從事爲稱。
- 觀風:指觀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
- 問俗:訪問風俗。
- 應候:隨時等候,此処指隨時聽候府中的差遣。
繙譯
淮河的峽穀吞沒了淮河的入海口,東陵這個地方控制著海邊的區域。 霍山是劃分名山的地方,肥河的水與濡須河的水混郃在一起。 毛敬父去遠方擔任從事這個官職,他的職責是觀察民情、詢問風俗,這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廬江縣有很多小官吏,他們應該在府中隨時聽候差遣,奔忙傚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廬州的地理風貌以及毛敬父赴任廬州的情景。詩的前四句通過對北峽、淮口、東陵、海隅、霍山、肥水、濡須等地的描述,展現了廬州地區的廣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後兩句則提到毛敬父作爲從事之官,將承擔觀風問俗的職責,以及廬江縣小吏應候府中的情況。整首詩層次分明,既寫出了廬州的地理特點,又暗示了毛敬父此去的責任重大。語言簡潔明快,意境開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