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臺

谷口鳴鐘午,招尋興倍殷。 徑荒餘竹色,碑暗落苔紋。 花隱龍池樹,人歸鳥道雲。 且移溪上席,小酌把蘭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越王臺:漢代南越王趙佗所建之臺,故址在今廣州市越秀山上。
  • 黎邦琰:明代詩人,字君華,廣東從化人。
  • (yīn):深厚,殷切。
  • 龍池:指宮中之池。此處泛指水池。
  • 鳥道:形容險峻狹窄的山路,只有飛鳥可通過。
  • 蘭薰:蘭之香氣。

翻譯

在山谷口聽到鐘聲已是中午,尋覓美景的興致更加濃厚。 小路荒蕪只剩竹子的翠色,石碑暗淡落下了苔蘚的紋路。 花兒隱藏在水池邊的樹木中,人們沿着險峻山路如在雲中歸去。 暫且把溪邊的宴席移動一下,小飲幾杯,享受着蘭花的香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越王臺及其周圍的景色,營造出一種幽靜、古樸的氛圍。首聯通過「鳴鐘」點明時間,「興倍殷」表現出詩人濃厚的遊興。頷聯描寫了徑荒碑暗的景象,透露出歲月的滄桑。頸聯的「花隱」「人歸」,一靜一動,富有意境。尾聯則寫詩人移席溪邊,小酌享受蘭香,展現出一種閒適的心境。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對越王臺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對閒適生活的嚮往。

黎邦琰

黎邦琰,一作邦炎。字君華,號岱輿。從化人。民表長子。明世宗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舉人,明穆宗隆慶五年(一五七一)進士。官臨川知縣,歷仕江西右參政。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致仕歸。有《旅中稿》、《南秀堂稿》。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清雍正《從化縣新志》卷三有傳。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