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南山張羅,北山道阻。欲東復西,其如猛虎。猛虎前致詞,鋸牙旌其尾。
一日不食人,肝腸飢欲死。吁嗟此下人,豈不聞談嘆其聲,眈眈其視。
高堂爲虎穴,誰道探其子。道建騶虞,曾不相似。冷戶無餘脂,白骨無榮髓。
嗟爾虎,不食人,人皆食之矣。奪爾之食,不如與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張羅:張設羅網以捕鳥獸。
- 道阻:道路險阻。
- 鋸牙:像鋸齒一般的牙齒。音(jù yá)
- 旌:這裏指像旗幟一樣揮動。音(jīng)
- 眈眈:形容眼睛注視的樣子。音(dān dān)
- 高堂:高大的廳堂,這裏指豪門貴族之家。
- 騶虞:一種傳說中的仁獸,古人認爲它不食生物。音(zōu yú)
翻譯
在南山張設羅網,北山道路險阻。(老虎)想往東去卻又往西走,就像那兇猛的老虎。老虎上前說話,鋸齒般的牙齒,尾巴像旗幟一樣揮動。一天不吃人,它的肝腸就飢餓得要死。唉,這些下面的人,難道沒聽說過那嘆息聲,那虎視眈眈的目光。高大的廳堂成爲虎穴,誰說去探尋虎子呢。說要建立像騶虞那樣的仁善,但實際根本不像。貧寒人家沒有多餘的油脂,白骨也沒有好的骨髓。唉,你這老虎,不去吃人,人卻都來吃你了。搶奪你的食物,不如給你。
賞析
這首詩以猛虎爲喻,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詩中描繪了老虎的兇猛和飢餓,以及它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老虎象徵着某種強大而危險的力量,而人在這種力量面前顯得弱小和無奈。詩中提到「高堂爲虎穴」,暗示了豪門貴族的貪婪和殘酷,他們就像老虎一樣吞噬着人民的財富和生命。「道建騶虞,曾不相似」則表達了對現實中所謂的仁善的質疑和諷刺。最後,詩人發出「奪爾之食,不如與爾」的感嘆,既表現了對老虎(可能象徵着被壓迫者)的一絲同情,也揭示了社會的荒謬和不公。整首詩語言生動,寓意深刻,通過對猛虎的描寫,揭示了社會的黑暗面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黎遂球
明廣東番禺人,字美周。天啓七年舉人。再應會試不第。善詩、古文,工畫山水。崇禎中,陳子壯薦遂球爲經濟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應陳子壯薦,爲南明隆武朝,兵部職方司主事,提督廣東兵援贛州,城破殉難。諡忠憫。有《蓮鬚閣詩文集》。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