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臺送王李二舍人出貶衡巫

· 鄺露
燕臺送客柳紛紛,御苑鶯聲過漏聞。 花重錦官啼望帝,月明瑤瑟吊湘君。 巴童歌落荊門雪,楚客帆低劍閣雲。 聖主受釐思遠謫,又隨阿扈鳳皇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燕臺:指燕京,今北京。(「燕」,讀音「yān」) :古代計時的器具,這裏指時間。 望帝:傳說中古代蜀帝杜宇,死後化爲杜鵑鳥。 湘君:傳說中的湘水之神。 受釐(xī):漢代祭天地時,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國祭祀後,皆以祭餘之肉歸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 阿扈(hù):侍從,護衛人員。

翻譯

在燕京送王李二位舍人貶往衡州和巫州,楊柳紛紛揚揚地送別。在皇家園林裏,黃鶯的叫聲透過時間的沙漏傳來。繁花似錦的錦官城裏,杜鵑鳥啼叫,彷彿在爲望帝哀鳴;月色明亮中,用瑤瑟彈奏起來,像是在憑弔湘君。巴地的孩童唱着歌,歌聲落在荊門的雪地上;楚國的客船帆影低垂,行駛在劍閣的雲霧之中。聖明的君主接受福祉時,想到了被貶遠方的臣子,又隨着侍從護衛如鳳凰羣一般前行。

賞析

這首詩以送別爲主題,通過描繪不同的場景和意象,表達了對被貶友人的同情和對君主的期望。詩中用「柳紛紛」渲染了離別的悲傷氛圍,「御苑鶯聲過漏聞」則在離別的情景中增添了一絲宮廷的氣息。「花重錦官啼望帝,月明瑤瑟吊湘君」兩句,運用瞭望帝和湘君的典故,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悲劇色彩。「巴童歌落荊門雪,楚客帆低劍閣雲」形象地描繪了友人被貶之地的景色和路途的艱難。最後一句「聖主受釐思遠謫,又隨阿扈鳳皇羣」,表達了對君主能夠關注被貶臣子的期望。整首詩意境優美,情感真摯,用典恰當,語言含蓄而富有表現力。

鄺露

明末清初廣東南海人,原名瑞露,字湛若。諸生。歷遊廣西、江蘇、浙江間,在桂遍歷諸土司轄地,悉知其山川風土。唐王立於福州,官中書舍人。永曆中,以薦入翰林。清兵破廣州,抱古琴絕食死。工詩善書,有《赤雅》、《嶠雅》等。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