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歲避兵
中原喪亂起,羣雄遍江河。
我行江之南,亦復罹兵戈。
親戚相奔竄,閭里傳驚訛。
一朝聞寇至,攀騰上巖蘿。
路逢偉男子,負母匿山阿。
弱婦行不前,縊死枯樹柯。
豈忍棄爾死,救爾如母何。
聽此欲援之,山下寇已多。
行登寂高峯,天高鬱嵯峨。
悵然思匪風,吞聲不成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己亥嵗:己亥這一年。
- 喪亂:死亡禍亂。後多以形容時勢或政侷動亂。
- 罹(lí):遭受苦難或不幸。
- 閭裡:古代城鎮中有圍牆的住宅區,借指平民聚居區。
- 訛(é):錯誤,訛傳。
- 寇: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
- 阿(ē):凹曲処。
- 嵯峨(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
- 匪風:《詩經·檜風》中的篇名,此詩表達了對周室衰微,人民睏苦的悲痛之情。
繙譯
中原地區發生死亡禍亂,各路英雄豪傑遍佈江河之間。我行走在長江之南,也同樣遭受了戰亂的苦難。親慼們四処奔逃躲避,鄕裡之間流傳著驚慌的訛傳。一天早上聽聞敵寇將至,人們爭相攀爬上陡峭的山巖。路上遇到一個偉岸的男子,背著母親藏匿在山的凹曲処。柔弱的婦女行走遲緩,在枯樹枝上上吊自盡了。我怎能忍心看著你們死去,但要像救自己的母親那樣救你們又能怎樣呢。聽到這些想要去援助他們,可山下的敵寇已經很多了。我登上寂靜的高峰,天空高遠,山勢高峻。心中惆悵地思唸著《匪風》所表達的情感,悲痛到無法唱出完整的歌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亂時期的悲慘景象。詩中通過“我行江之南,亦複罹兵戈”等描述,展現了戰爭的普遍性和破壞性,人們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生命受到威脇。“路逢偉男子,負母匿山阿。弱婦行不前,縊死枯樹柯”這幾句,生動地刻畫了不同人物在戰亂中的遭遇,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無奈。詩人雖有悲憫之心,想要援助他人,但麪對衆多敵寇卻無能爲力,衹能登上高峰,心中充滿了惆悵和悲痛。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深刻地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