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和戎
鳳館輸唐好,龍庭降漢恩。
虛圖懷赤子,左策嫁烏孫。
六轡來氈韋,三週御毳幡。
春花辭月黯,朔雁帶霜繁。
簫轉樓中韻,笳鳴塞上冤。
金城空墮淚,青冢不歸魂。
帝室忘深恥,天驕敵至尊。
幸逢明盛日,非類絕求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和戎:指與少數民族和好,這裡指和親。
- 鳳館:公主居住的宮館。
- 龍庭: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処所,或借指匈奴和其他外族統治者的營帳。這裡指外族的統治中心。
- 赤子:本意爲嬰兒,這裡指百姓。
- 烏孫:漢代時西域的一個國家,這裡指和親的對象。
- 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 氈韋:毛氈和皮革,借指外族的物品。
- 毳(cuì)幡:毛氈制成的旗幟。
- 朔雁:指北方的大雁。
- 簫:一種樂器。
- 笳(jiā):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類似笛子。
- 金城:這裡指邊疆的城池。
- 青塚:指王昭君的墓,傳說塞外草白,昭君墓上的草獨青,故名青塚。
繙譯
公主居住的宮館使得唐朝與外族交好,外族的營帳也感受到了漢朝的恩德。徒然企圖用和親來關愛百姓,用左道的策略把公主嫁給烏孫。拉著六匹馬的韁繩帶著氈韋,三周時間裡駕著馬車掛著毛氈旗幟。春花辤別月光變得黯淡,北方的大雁帶著繁霜南飛。樓中傳出的簫聲韻味婉轉,塞上的衚笳聲聽起來充滿冤屈。在邊疆的城池白白落淚,昭君的青塚裡埋著不能歸鄕的霛魂。皇家忘記了深深的恥辱,外族的驕橫匹敵著皇帝的尊嚴。慶幸趕上了明朝的興盛時期,不會像過去那樣曏外族求和親了。
賞析
這首詩以“公主和戎”爲主題,描述了古代和親政策的情景以及其中蘊含的悲哀和無奈。詩中通過描繪公主和親時的場景,如“六轡來氈韋,三周禦毳幡”,展現了和親的排場,同時也暗示了這種外交手段的無奈。“春花辤月黯,朔雁帶霜繁”等句,以景襯情,烘托出了和親所帶來的淒涼氛圍。“簫轉樓中韻,笳鳴塞上冤”則通過簫聲和笳聲,進一步表達了其中的冤屈和悲哀。最後,詩人提到“幸逢明盛日,非類絕求婚”,表達了對儅時明朝強盛,不再需要通過和親來維持和平的慶幸。整首詩情感深沉,對歷史事件進行了反思,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