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石歌

茫茫元氣虛空鼓,長波汗漫蛟龍舞。 忽然蓬萊失左股,幻結澎湖護仙府。 秀靈磅礡孕扶輿,滄桑閱歷成今古。 遂有寶氣摩青蒼,知是奎星墮沙渚。 雷電追取敕神丁,冰霜雕鎪運鬼斧。 合則成璧分如圭,圓成應規方就矩。 蘚斑隱躍漬璘璘,螺文屈曲旋楚楚。 或如端溪鴝鵒眼,或如炎州翡翠羽。 蒼然古色露精堅,秀絕清姿工媚嫵。 几案有時煙雲供,光怪猶作蛟龍吐。 底用珊瑚採鐵網,那復夜光誇懸圃。 我來海外搜奇材,誰料眼中盡塵土。 塵土塵土何足數,此石莫共匣劍處。 惟恐神物不自主,夜半飛騰作風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汗漫:廣大,漫無邊際。「汗」讀音爲「hàn」。
  • 扶輿:形容混沌初開時的狀態。「輿」讀音爲「yú」。
  • 磅礡(bàng bó):廣大無邊,氣勢盛大。
  • 璘璘(lín lín):形容玉石等光彩鮮明的樣子。
  • 鴝鵒(qú yù):鳥名,八哥。
  • 旋楚楚:形容彎曲而漂亮的樣子。
  • 誇懸圃:「誇」同「誇」。懸圃,傳說在崑崙山頂,有金臺、玉樓,爲神仙所居,這裏泛指仙境。 "圃"讀音爲"pǔ"。

翻譯

茫茫的天地元氣在虛空中鼓動,長長的波浪廣闊無邊,好似蛟龍舞動。忽然蓬萊仙山好像失去了左邊的山腳,變幻凝結成了澎湖,守護着仙府。秀美靈氣、氣勢盛大的澎湖在混沌中孕育,歷經滄桑變化,成就了今古的模樣。於是有珍貴的氣息直衝青天,知道這是奎星墜落在這片沙渚上。雷電追來,命令神丁採取,冰霜雕琢,運用鬼斧神工。合起來就成爲玉璧,分開就如同圭玉,圓潤符合圓規,方正符合矩尺。苔蘚斑點隱隱浮現,光彩鮮明,螺殼紋理彎曲,優美動人。有的像端溪出產的帶有鴝鵒眼般紋路的硯石,有的像炎熱地方的翡翠鳥的羽毛。呈現出蒼古的顏色,顯露出精粹堅實,秀麗絕美,姿態清美而嫵媚。几案上有時有煙雲供奉,奇異的光彩還像蛟龍在吐息。哪裏用得着用珊瑚製成的鐵網來採集,又哪裏需要再誇讚如仙境般的夜光。我來到海外搜尋奇異的材料,誰料眼中看到的盡是塵土。塵土啊塵土,不值得一提,這塊文石可不要和劍一起放在匣中。只擔心這神奇的物件不能自主,半夜飛騰起來化作狂風暴雨。

賞析

這首詩以奇幻的想象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澎湖文石的奇特與珍貴。詩的開頭通過描繪茫茫元氣和長波蛟龍,營造出宏大的背景,爲下文澎湖文石的出現作鋪墊。接着,詩人詳細描述了文石的形成過程、外觀特點和珍貴之處。文石的形成被視爲天地靈氣的凝結,歷經滄桑,具有神祕的色彩。其外觀如璧如圭,紋理多樣,色彩斑斕,富有美感。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如將文石比作端溪鴝鵒眼、炎州翡翠羽等,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石的魅力。詩的後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文石的珍視,認爲它不應與普通的物品相混,同時也擔心它的神奇力量會引發意想不到的變化。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讚歎,也表達了對珍貴事物的獨特理解和感受。

盧若騰

字閒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後,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台灣,勵節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惜多已散失,僅存《島噫集》一書行世。為人秉性忠貞,仁慈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有「盧菩薩」之稱。盧氏在賢厝可說是大姓氏,如今子孫已傳第十四代,現在還居住在盧氏故宅。盧氏故宅正屋為馬背式,屬於一落四櫸頭格局之金門傳統建築。故宅又稱「留庵故居」。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