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

· 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拼音

譯文

人們說,那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惱恨眼前的青山遮斷了我的視線,重重暮雲,又把青山密遮。

注釋

落日:太陽落山之地。 望極:望盡,極目遠望。 碧山:這裏指青山。

這首七言絕句的一二句從遠處着筆,寫詩人極目天涯時所見所感。三四句從近處着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這首詩突出了詩人歸鄉無計的無奈和痛苦,表達了詩人對故鄉深摯濃厚的思念之情。

賞析

獨自在外,自然充滿了對家人的懷念。古詩中表現鄉思,除了聽風聽雨外,最多的是通過登臨送目,寄託悲傷。如唐韋應物的《西樓》雲:“高閣一悵望,故園何日歸?”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雲:“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餘。”李覯這首絕句,也是通過遠望,抒發自己思歸的牢愁。 詩前兩句寫望,但從望的感受上落筆,不具體寫望見些什麼。詩人遠望時正當黃昏,夕陽西墜,他遙望故鄉,故鄉不見,遠在天涯。這時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處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望不到故鄉。這兩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現得很深刻。詩先以落日處即天涯作襯,使後句望不見故鄉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現時卻不直說,而是通過兩個“天涯”的反覆吟詠比較,讓人從中體會出來。以落日喻天涯,是從《世說新語·夙惠》中得到啓發。《世說新語》載:晉元帝曾問明帝:“長安與太陽誰遠。”明帝起先回答太陽遠,因爲沒見過有人從太陽那兒來。後來又改口說太陽近,因爲“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後來人們常用這典故,以天涯太陽比喻遠。如唐岑參《憶長安曲》雲:“東望望長安,正值日初出。長安不可見,喜見長安日。”就是在所憶之處與太陽上做文章。 落日終於西沉了,暮色從天際灑來,把詩人的視野壓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從近處着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已恨”句轉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暗度陳倉”,由前二句着眼於空間的距離轉到着眼於空間的阻隔。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爲距離遙遠,還因爲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個“恨”字來。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領起,無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遞進一層,故鄉爲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雲遮掩。詩用“還被”二字喚起,障礙重重,恨重重。再說,山本可用青、綠形容,用青更符合詩的平仄要求,可是詩人卻用碧字,大約是因爲青、綠較爲輕、明,碧較爲重、暗,不僅更符合等色蒼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喚起凝童情緒。而當蒼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詩至結尾,隨着時間的冉冉推移,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縮,色調的由明而暗的變化,結構上的層層遞進,那鄉思也就愈來愈濃郁,以致濃得化不開。 全詩四句,分四層意思,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把思想感情發揮到極致。中國古代詩詞作法,有透過一層、加一倍寫法。這種寫法,有用在一聯中的,如杜甫《夜聞觱篥》雲:“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江湖行路難。”本意寫行路難,再加寫遍地戰爭,行路就更難了。又如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過一層,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寫思念故宮,故宮不見,轉而夢見,最後連夢中也見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漲。李覯的這首詩,也是採用了這一手法。
李覯

李覯

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字泰伯,世稱盱江先生、直講先生。宋仁宗慶暦二年(西元一〇四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與范文正等友善,擁護「慶歷新政」。倡立盱江書院(盱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從學者常數百人,世稱「盱江先生」。宋仁宗皇祐初,由范文正薦爲試太學助教,後爲直講。嘉祐中,爲海門主簿、太學説書、權同管勾太學。嘉祐四年(西元一〇五九年)卒,年五十一。盱江以文章知名,通經術,素不喜《孟子》,極斥釋道二教,重農業生產。有《退居類稿》十二卷,《皇祐續稿》八卷。明成化間南城左贊編爲《盱江集》(亦作《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事見《盱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講年譜》,《宋史·巻四百三十二·〈儒林列傳·李覯傳〉》。 ► 3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