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嚴子文同傅安道和前韻,因再和謝之

寄我五雲字,恰向酒邊開。東風過盡歸雁,不見客星回。聞道瑣窗風月,更著詩翁杖屨,合作雪堂猜。歲旱莫留客,霖雨要渠來。 短燈檠,長劍鋏,欲生苔。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清杯。多病關心藥裹,小摘親鉏菜甲,老子正須哀。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
拼音

注釋

「嚴子文同傅安道和前韻,因再和謝之。」句:四卷本乙集作「嚴子文同傅安道和盟鷗韻,和以謝之。」 嚴子文:卽嚴煥。宋·鮑廉《重修琴川志》:「嚴煥字子文,登紹興十二年第。調徽州新安教授,通判建康府,知江陰軍,遷太常丞,出福建市舶,終朝奉大夫。煥長於書,筆法尤精。」 傅安道:名自得,泉州人。歷任福建轉運副使、浙東提點刑獄等官。晚年閑廢,杜門自守,客至則觴酒論文,道說古今,唱酬詩什,以相娛樂。蒼顏白髮,意氣偉然,未嘗以留落不偶幾微見於顏。淳熙十年卒,年六十八。見《朱文公文集·傅氏行狀》。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九·傅安道不見曾覿(dí)》亦謂傅氏「喜吏事,工文章,而性復高簡。」據《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二二》知,傅氏於淳熙五年八月罷浙東提刑,此後卽閑居泉州以終。 五雲字:指唐代韋陟在書牘上用草書署名的字體,因所署「陟」字如五朵雲,時人慕之,因有此稱。《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二·〈韋安石傳·韋陟傳〉》:「韋安石,京兆 萬年人。……卒,年六十四。……天寶初,加贈左僕射、郇(xún)國公,謚文貞。二子:陟、斌。陟字殷卿,……善文辭,書有楷法,一時知名士皆與遊。……俄襲郇國公,……常以五采牋爲書記,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唯署名,自謂所書『陟』字若五朵雲,時人慕之,號『郇公五雲體』。」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三·支諾皋下》:「(韋陟)每令侍婢主尺牘,往來復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詞旨輕重,正合陟意。而書體遒利,皆有楷法,陟唯署名。嘗自謂所書『陟』字,如五朵雲,當時人多倣效,謂之『郇公五雲體』。」 酒邊開:四卷本作「酒邊來」。 客星:特指東漢隱士嚴光,這裏以嚴光況嚴子文。《後漢書·卷九十八·〈逸民傳·嚴光傳〉》:「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餘姚人也。……(光武帝)復引(嚴)光入,論道舊故……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 共臥耳。』」後詩文中常用爲典故。唐·杜甫 《贈翰林張四學士》詩:「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宋·楊萬里 《讀嚴子陵傳》詩:「客星何補漢中興,空有清風冷似冰。早遣阿瞞移漢鼎,人間何處有嚴陵。」元·張可久 《寨兒令·過釣臺》曲:「不戀朝章,歸釣夕陽,白眼傲君王。客星犯半夜龍牀,清風佔七里魚邦。」 聞道:廣信書院本作「均道」,玆從四卷本。 雪堂:蘇軾於元豐二年貶黃州,寓居臨皋亭 ,就東坡築雪堂,號東坡居士。故址在今湖北省黃州市東。宋·蘇軾《雪堂記》:「蘇子得廢圃於東坡之脅,築而垣之,作堂焉,號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爲之,因繪雪於四壁之間,無容隙也。起居偃仰,環顧睥睨,無非雪者。」 霖雨:指傅説,這裏以傅説况傅安道。《尙書·商書·説命上》:「(傅)説築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命汝做霖雨。』」唐·李白《贈從弟冽》詩:「傅説降霖雨,公輸造雲梯。」 短燈檠(qíng):四卷本作「短檠燈」,矮架的燈。檠,燈臺。唐·韩愈《短燈檠歌》:「長檠八尺空自長,短檠二尺便且光。黃簾綠幕朱戶閉,風露氣入秋堂凉。裁衣寄遠淚眼暗,搔頭頻挑移近牀。太學儒生東魯客,二十辭家來射策。夜書細字綴語言,兩目眵(chī)昏頭雪白。此時提攜當案前,看書到曉那能眠。一朝富貴還自恣,長檠高張照珠翠。吁嗟世事無不然,牆角君看短檠棄。」 長劍鋏:《戰國策·卷十一·〈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清杯。」句: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九·〈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之祖父郴爲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虵。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爲愈。後郴因事過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虵,虵入腹中。郴還廳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將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虵,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官至尚書,曆四郡,有威名焉。」《晉書·卷四十三·樂廣傳》:「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虵,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虵,廣意杯中虵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屙頓愈。」宋·蘇軾《劉顗宮苑退老於廬山石碑菴》詩:「雕弓掛壁恥言勳,笑入漁樵便做羣。」 多病關心藥裹:唐·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詩:「藥裹關心詩總廢,花枝照眼句還成。」 小摘親鉏(chú)菜甲:唐·杜甫《有客》詩:「自鋤稀菜甲,小摘爲情親。」鉏,古同“鋤”。 老子正須哀:《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諸曹時白外事,援輒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頗哀老子,使得遨遊。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