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 · 趙昌父賦一丘一壑,格律高古,因效其體
飯蔬飲水,客莫嘲吾拙。高處看浮雲,一丘壑、中間甚樂。功名妙手,壯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釣前溪月。
病來止酒,辜負鸕鶿杓。歳晩念平生,待都與、鄰翁細説。人間萬事,先覺者賢乎?深雪裏,一枝開,春事梅先覺。
拼音
注釋
驀山溪:詞牌名。北宋新聲。此調顯著特點是韻稀,要求語意連貫而流暢,故很難作好。因韻稀,且用仄聲韻,聲韻低沉,音節散緩,於宋詞中甚有特色。《淸眞集》入「大石調」,金詞注「大石調」。宋末元初劉應李編撰《翰墨全書》,名《上陽春》。賀鑄詞有「弄珠英,因風委墜」句,又名《弄珠英》。元代王喆改名《心月照雲溪》。八十二字,前闋九句六仄韻,後闋九句四仄韻。亦有前闋九句四仄韻,後闋九句三仄韻者,爲別格。
趙昌父:南宋·劉宰《漫塘文集·卷三十四·章泉趙先生墓表》:「先生姓趙氏,諱蕃,字昌父。其先自杭徙汴,由汴而鄭,南渡居信之玉山。曽祖晹(yì),朝散大夫,直龍圖閣,提舉江州太平觀。祖澤,迪功郎,海州朐(qú)山縣主簿,贈承議郎。父渙,奉議郎,通判沅州,贈朝奉郎。龍圖殁,塟玉山之章泉。先生因家焉,故世號章泉先生。用龍圖致仕恩入仕饒之浮梁尉,福之連江簿,皆不赴。為吉之太和簿,辰之司理參軍,最後監衡之安仁贍軍酒庫。已至未上而歸,遂奉祠家居,積祠庭之考。至三十有三,今天子御極之元年,嵗在乙酉,宰相以先生名聞有㫖除大社令,三辭不拜,特改奉議郎、直秘閣、主管建昌軍仙都觀,又三辭,不允。越三年,差主管華州雲臺觀。蓋先生自乙酉至是嵗,辭官不獲,屢上休致之請,皆不允。而先生請不已,明年夏四月,始得㫖轉承議郎,依前直秘閣致仕。又閲月,而先生逝矣,實紹定某年某月某日,夀八十有七。……自少喜作詩,答書亦或以詩代。援筆立成,不經意,而平淡有趣,讀者以爲有陶靖節之風。嵗時賔友聚㑹,尊酒從容,浩歌長吟,心融意適,見者又以爲有浴沂詠歸氣象。」宋·黃昇《花菴詞選·卷四》:「趙昌甫,名蕃,號章泉,負天下重望,屢召不起。劉後村所謂『一生官職監南岳,四海詩名仰玉山』者此也。」
「飯蔬飲水,客莫嘲吾拙。高處看浮雲,一丘壑、中間甚樂」句:《論語·述而》:「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壯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句:《左傳·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
「病來止酒,辜負鸕鶿杓(sháo)」句:唐·李白《襄陽歌》:「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王琦注:「鸕鷀,水鳥,其頸長,刻杓爲之形。」宋·黃庭堅《戲答王子予送凌風菊二首·其一》詩:「病來孤負鸕鶿杓,禪板蒲團入眼中。」鸕鶿杓,刻為鸕鷀形之酒杓。
「先覺者賢乎」句:《論語·憲問》:「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深雪裏,一枝開」句:北宋·陶岳《五代史補·卷三·僧齊己》:「僧齊己,長沙人。長沙有大潙同慶寺,僧多而地廣,佃戸僅千餘家,齊己則佃戸胡氏之子也。七歳,與諸童子爲寺司牧牛,然天性穎悟,於風雅之道,日有所得,往往以竹枝畫牛背爲篇什。眾僧奇之,且欲壯其山門,遂勸令出家。時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爲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谷笑謖曰:『數枝非早,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jué)然驚視貌,不覺搴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爲齊己一字之師。其後居於長沙道林寺。時湖南幕府中能詩者,有如徐東野、廖凝、劉昭禹之徒,莫不聲名藉甚。而徐東野尤好輕忽,雖王公不避也,每見齊己,必悚然,不敢以眾人待之。嘗謂同列曰:『我輩所作,皆拘於一途,非所謂通方之士,若齊己才高思遠,無所不通,殆難及矣。』論者以徐東野爲知言。東野亦常贈之詩曰:『我唐有僧號齊己,未出家時宰相器。爰見夢中逢武丁,毀形自學無生理。骨瘦神淸風一襟,松老霜天鶴病深。一言悟得生死海,芙蓉吐出琉璃心。悶見唐風雅容缺,敲破冰天飛白雪。淸塞、淸江卻有靈,遺魂泣對荒郊月。格何古,天工未生誰知主。混沌鑿開鷄子黃,散作純風如膽苦。意何新,織女星機挑白雲。眞宰衣來調暖律,聲聲吹出嫩靑春。詞何雅,澗底孤松秋雨灑。嫦娥月裏學《步虛》,桂風吹落玉山下。語何奇,血潑乾坤龍戰時。祖龍跨海日方出,一鞭風雨萬山飛。己公己公道如此,浩浩寰中如獨自。一簟松風冷如水,長伴巢山伸腳睡。』其爲名士推重如此。及將遊蜀,至江陵,高從誨慕其名,遮留之,命爲管內僧正。齊己不獲已而受,自是常怏怏。故其友虛中示之詩云:『老負蛾眉月,閑看雲水心。』蓋傷其不得志也。竟卒於江陵,有詩八百首,孫光憲序之,號曰《白蓮集》,行於世。」
「春事梅先覺」句:唐·鄭谷《咸通十四年府試木向榮》詩:「庾嶺梅先覺,隋堤柳暗驚。」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玉樓春 · 用韻呈仲洽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鞏采若壽 》 —— [ 宋 ] 辛棄疾
- 《 霜天曉角 · 旅興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暮春 》 —— [ 宋 ] 辛棄疾
- 《 重午日戲書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石壁虛雲積漸高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手撚黃花無意緒 》 —— [ 宋 ] 辛棄疾
- 《 浣溪沙 · 種松竹未成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