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樓

相思苦,君與我同心。魚沒雁沈沈。是夢他松後追軒冕,是化爲鶴後去山林。對西風,直悵望,到如今。 待不飲、奈何君有恨。待痛飲、奈何吾有病。君起舞,試重斟。蒼梧雲外湘妃淚,鼻亭山下鷓鴣吟。早歸來,流水外,有知音。
拼音

所属合集

#最高樓

注釋

「送丁懷忠教授入廣。渠赴調都下,久不得書,或謂從人辟置,或謂徑歸閩中矣」:四卷本乙集作「送丁懷忠」。 丁懷忠:宋·趙蕃《淳熙稿·卷五》有《送丁懷忠朝佐赴象州教授》詩。《歐陽文忠公文集》卷末附載編訂校正人姓名中有云:「紹熙三年承直郎前桂陽軍軍學教授丁朝佐字懷忠。」據知懷忠名朝佐,即曾與曾三異等同編校《歐陽文忠公文集》者。宋·周必大《跋歐陽文集》有云:「承直郎丁朝佐,博覽群書,尤長考證。」宋·陳傅良《止齋集·卷六》有《送丁懷忠教授象州》詩。《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蝦蟆碚(bèi)》有丁氏校語云:「《蝦蟆碚》詩,諸本皆作碚。朝佐考字書無此字。今祕書正字項安世嘗自蜀來,云土人寫作背字,音佩。」據知一時名流與丁氏交遊者甚多。據詞題及丁氏《跋玉堂雜記》自署「樵溪丁朝佐」,知丁氏爲閩人。宋·洪邁《夷堅丁志·卷二·張注夢》條有云:「邵武人張注,紹興丁卯秋試,……旣而不利。至乾道己丑始以免舉再行。而同里丁朝佐亦預計偕。二人同登科。朝佐正生於丁卯。」據知丁氏爲閩之邵武縣人。(《邵武縣志》不載丁氏行實。)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南宋·趙希弁《附志·卷一·雜史類》:「《朝野遺事》一卷,右趙文崧伯山所著記,……淳熙中周益公帥長沙,命項安世、丁朝佐、楊長孺讐校而刻之。」《附志·卷二·職官類》:「《玉堂雜記》三卷,右周益公必大記玉堂中事也,丁朝佐謂『九重之德美、前輩之典刑、恩數之異同、典故之沿革,皆因事而見之』云。」 「是夢他松後追軒冕」句:《三國志·卷四十八·〈呉書·三嗣主傳·孫晧傳〉》:「(寶鼎)三年春二月,以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爲司徒、司空。」東晉·裴松之注引《呉書》:「初,固爲尙書,夢松樹生其腹上,謂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後十八歲,吾其爲公乎!』卒如夢焉。」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八十八·〈木部上·松〉》引張勃《呉錄》:「丁固初爲尙書,夢松樹生其腹上,謂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後十八歲,吾其爲公乎!』卒如夢焉。」後因以「夢松」爲祝人登三公位的典故。後,略似今口語中之「啊」字,不作先後解。 「是化爲鶴後去山林」句:東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郡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纍纍。』遂高上衝天。今遼東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蒼梧雲外湘妃淚」句: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二妃追至,哭泣甚哀,以淚揮竹,染竹成斑,後投水而死,爲湘水女神,亦曰湘君或湘夫人。唐·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 「鼻亭山下鷓鴣吟」句:湖南道州境內之有庳(bì)墟,相傳舜封其弟象於此。其地有山,原名鼻墟山,《括地志》作鼻亭山。山下有象廟,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高撤其屋、墟其地。柳宗元爲作《道州毁鼻亭神記》以刻於山石。黃庭堅《戲詠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馴鷓鴣二首·其二》詩:「終日憂兄行不得,鷓鴣應是鼻亭公。」宋·任淵注:「《漢書·昌邑王傳》曰:『舜封象於有鼻。』」顔師古注:「有鼻在零陵,今鼻亭是也。」又按:柳子厚有《斥鼻亭神記》,蓋在道州,道與永實相接云。舜至蒼梧,不復能巡狩,而孟子謂象以愛兄之道來,故此詩因鷓鴣之聲以寄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魚沒雁沈沈:「魚」「雁」在古代常指代傳遞書信的使者,沈沈(shěn shěn),深沉、深遠的樣子。這裏是說書信不通。
  • 軒冕,古代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員戴的禮帽。軒冕在這裏代指官位爵祿。
  • 蒼梧:山名,相傳舜葬於此。
  • 湘妃淚:傳說舜的妃子娥皇、女英聽聞舜死,淚灑竹子,化爲斑竹。
  • 鼻亭山:古地名。
  • 鷓鴣吟:鷓鴣的叫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常被用來表達離別、思念等愁情。

翻譯

相思的滋味實在太苦,你我本是同心之人。如今魚沉雁渺,音信全無。有時夢到你在追求仕途榮耀,有時又夢到你已化作仙鶴隱居山林。面對西風,我滿心惆悵,一直望向遠方,直至如今。

想不飲酒,無奈你心中有恨;想要痛飲,無奈我身體有病。你起身舞蹈,那就再重新斟滿酒杯吧。蒼梧山白雲之外彷彿有湘妃灑下的傷心淚水,鼻亭山下鷓鴣聲聲哀吟。你早點歸來吧,在那潺潺流水之外,有懂你的知音盼你歸來。

賞析

這首詞蘊含着辛棄疾深沉的相思與感慨。開篇直道相思之苦,以魚雁不通暗示與友人失去聯繫。夢境中友人或追逐功名或隱居山林的不同情景,表現出對友人命運的關切與猜測。「對西風,直悵望,到如今」,通過環境描寫將憂愁的情緒渲染開來。下闋在「飲」與「不飲」的矛盾中,體現出雙方心境的複雜。「蒼梧雲外湘妃淚,鼻亭山下鷓鴣吟」運用典故,進一步烘托出哀傷悽婉的氛圍。最後「早歸來,流水外,有知音」直抒胸臆,真誠地呼喚友人歸來,盡顯對友人的深情厚誼。全詞情感真摯且迂迴曲折,意境深遠,用典恰當,生動地展現了詞人內心的豐富情感。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