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猝(cù):匆忙,倉促。這裏表示一直不間斷的意思 。
- 樂天知命: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 曲如鉤:形容人處事圓滑世故,能夠逢迎。源於典故「曲如鉤,反封侯」。
翻譯
不停地忙着種竹栽花,日子充實而滿足,保持着樂天知命的心態所以無憂無慮。人的一生髮展自有它的規律,並非全由人力可以掌控,從今往後所有事情都像與仙鶴謀劃一般順其自然吧。一味用力去爭取有時還不如巧妙地順勢而爲,那些被封侯得勢的人往往是處事圓滑、善於逢迎的。你看那飛鳥自由高飛、魚兒自在潛游之處,這世間還存在着像雞與蟲爭鬥那樣微小的得失嗎?
賞析
這首詩體現出辛棄疾獨特的人生心態轉變。詩人從以往積極投入的政治生涯中逐漸抽身,開始享受種竹栽花的閒適生活,展現出一種輕鬆愜意的日常狀態。詩中「樂天知命且無憂」一句,直接點明瞭他豁達超脫的心境。「百年自運非人力」表達出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感悟,明白人力有限,命運自有其軌跡。而「用力何如巧作湊,封侯原自曲如鉤」則帶有些許諷刺意味,批評那些靠投機取巧、圓滑逢迎而獲取高位的人,間接表明自己不屑於此類行徑。最後以「請看魚鳥飛潛處,更有雞蟲得失不」,借魚鳥自在的場景,以大視野關照生活,引發對生活中細微得失的思考,體現出詩人一種淡泊超脫的情懷,從微觀瑣事中超脫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人生。整首詩既有對生活樸素的熱愛,又有對人生的睿智洞察 。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水調歌頭 · 鞏采若壽 》 —— [ 宋 ] 辛棄疾
- 《 西江月 · 示兒曹,以家事付之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再用韻,送祐之弟歸浮梁 》 —— [ 宋 ] 辛棄疾
- 《 浣溪沙 · 妙手都無斧鑿瘢 》 —— [ 宋 ] 辛棄疾
- 《 戀繡衾 · 無題 》 —— [ 宋 ] 辛棄疾
- 《 菩薩蠻 · 贈周國輔侍人 》 —— [ 宋 ] 辛棄疾
- 《 哭㔶十五章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湯朝美司諫見和,用韻爲謝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