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名,始詞見於敦煌曲子詞。宋·王灼《碧鷄漫志·卷四·〈虞美人〉》云:「《脞(cuǒ)説瑣碎鄙俗之言談議論》稱起於項籍『虞兮』之歌。予謂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於當時,非也。曾子宣夫人 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軍散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劍光飛,靑血化爲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舊曲聞來似斂眉。』又云::『當時遺事久成空,慷慨尊前爲誰舞?』亦有就曲誌其事者,世以爲工。其詞云:『帳前草草軍情變,月下旌旗亂。褫衣推枕愴離情,遠風吹下楚歌聲、正三更。 撫騅欲上重相顧,艷態花無主,手中蓮鍔凛秋霜。九泉歸去是仙鄕、恨茫茫。』黃載萬追和之,壓倒前輩矣。其詞云:『世間離恨何時了?不爲英雄少。楚歌聲起伯圖休,一似□□□□水東流。 葛荒葵老蕪城暮,玉貌知何處?至今芳草解婆娑,衹有當年魂魄未消磨。」按《益州草木記》:「雅州 名山縣出虞美人草,如鷄冠花。葉兩兩相對,爲唱《虞美人》曲,應拍而舞,他曲則否。』《賈氏談錄》:『褒 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狀如鷄冠,大葉相對。或唱《虞美人》,則兩葉如人拊掌之狀,頗中節拍。』《酉陽雜俎》云:『舞草,出雅州,獨莖三葉,葉如決明,一葉在莖端,兩葉居莖之半相對。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謳曲,葉動如舞。』《益部方物圖贊》改虞作娛,云:『今世所傳《虞美人》曲,下音俚調,非楚 虞姬作。意其草纖柔,爲歌氣所動,故其葉至小者或若動搖,美人以爲娛耳。』《筆談》云:『高郵 桑景舒性知音,舊聞虞美人草,遇人作《虞美人》曲,枝葉皆動,他曲不然。試之,如所傳。詳其曲,皆呉音也。他日取琴,試用呉音製一曲,對草鼓之,枝葉亦動,乃目曰《虞美人操》。其聲調與舊曲始末不相近,而草輒應之者,律法同管也。今盛行江湖間,人亦莫知其如何爲呉音。』《東齋記事》云:『虞美人草,唱他曲亦動,傳者過矣。』予考六家説,各有異同。《方物圖贊》最穿鑿,無所稽據。舊曲固非虞姬作,若便謂下音俚調,嘻其甚矣。亦聞蜀中數處有此草,予皆未之見,恐種族異,則所感歌亦異。然舊曲三,其一屬『中呂調』,其一『中呂宮』,近世轉入『黃鐘宮』。此草應拍而舞,應舊曲乎?新曲乎?桑氏呉音,合舊曲乎?新曲乎?恨無可問者。又不知呉草與蜀產有無同類也。」元 高拭詞注「南呂調」。《樂府雅詞》名《虞美人令》。周紫芝詞有「衹恐怕寒,難近玉壺冰」句,名《玉壺冰》。張炎詞賦柳兒,因名《憶柳曲》。王行詞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句,名《一江春水》。此調以七字句和五字句爲主,配以一箇九字句爲結,凡四換韻,仄韻與平韻相間,每句用韻,因而音節明快響亮,氣勢奔放,以悲歌慷慨爲基本特色。以李煜詞、毛文錫詞爲正體,李詞爲雙調五十六字,前後闋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毛詞爲雙調五十八字,前後闋各五句,兩仄韻,三平韻。另有變體,五十六字,兩仄韻、兩平韻;五十八字,五平韻;五十八字,前闋五句五平韻,後闋五句兩仄韻、三平韻。
虞美人草: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樂律》:「高郵 桑景舒性知音,聽百物之聲,悉能占其災福,尤善樂律。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景舒試之,誠如所傳。乃詳其曲聲,曰:「皆呉音也。」他日取琴,試用呉音製一曲,對草鼓之,枝葉亦動,乃謂之《虞美人操》。其聲調與《虞美人曲》全不相近,始末無一聲相似者,而草輒應之,與《虞美人曲》無異者,律法同管也。其知者臻妙如此。景舒進士及第,終於州縣官。今《虞美人操》盛行于江 呉間,人亦莫知其如何爲呉音。」
「拔山力盡忽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句:《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靑靑:兼謂鬢髮,指虞姬。
斂袂(mèi):整理衣袖,此言罷舞。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後集卷十一·〈卉部·虞美人草·虞美人〉》作「斂袵(rèn)」。
亭亭:狀形體挺拔。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後集卷十一·〈卉部·虞美人草·虞美人〉》作「無言」。
序
這首詠物詞是詠虞美人草的,也是借詠虞美人草映帶虞姬事,不同的是議論成分較重。
詞的上闋寫霸王別姬。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開頭兩句寫項羽春風得意。言其當年在全國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機起事,猶如芳草應運而生,春風得意,枝繁葉茂,成爲西楚霸王,天下無敵。這兩句以芳草喩項羽,旣生動形象,富有詩情畫意,又貼近詞題,頗爲得體。「拔山」承上啓下,寫其由強變弱,由盛轉衰,化用項羽的悲歌,渾化無痕,幷巧妙地引出結尾二句。「飲罷」二句寫霸王別姬。言帳飲之後,彼此分離,而虞姬何以對待項羽呢?言外之意是説她衹有以死酬知己,相從於地下,這就自然地過渡到下闋去。
詞的下闋詠虞美人草。「人間」二句言虞美人草爲虞姬精誠所化,聽到虞美人曲,就應拍而舞,千載之下,猶見其對項羽的精誠,世人不理解這一點,衹是「貪看靑靑舞」,則辜負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寫虞美人草停止舞動。在這裏,作者使用「斂袂」,寫虞美人草靜止不動,猶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旣增加了意趣,又讓人覺得格外生動。爲什麽虞美人停止舞動?「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引起虞姬懷舊情緒而不忍卒舞,用擬人筆法和心理描寫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賦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蘊藉,眞摯動人。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生查子 · 獨遊西巖 》 —— [ 宋 ] 辛棄疾
- 《 洞仙歌 · 開南溪初成賦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風捲庭梧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醉宿崇福寺,寄祐之弟,祐之以僕醉先歸 》 —— [ 宋 ] 辛棄疾
- 《 玉樓春 · 戲賦雲山 》 —— [ 宋 ] 辛棄疾
- 《 唐河傳 · 傚《花間》體 》 —— [ 宋 ] 辛棄疾
- 《 玉楼春 其七 用韵呈仲洽 》 —— [ 宋 ] 辛棄疾
- 《 祝英臺近 · 綠楊堤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