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 弄溪賦

有酒忘杯,有筆忘詩,弄溪奈何。看縱橫斗轉,龍蛇起陸;崩騰決去,雪練傾河。嫋嫋東風,悠悠倒影,搖動雲山水又波。還知否,欠菖蒲攢港,綠竹緣坡。 長松誰剪嵯峨。笑野老來耘山上禾。算只因魚鳥,天然自樂;非關風月,閒處偏多。芳草春深,佳人日暮,濯髮滄浪獨浩歌。徘徊久,問「人間誰似,老子婆娑?」
拼音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創始於初唐。調名源於東漢竇憲仗勢奪取沁水公主園林之典故,後人作詩以詠其事,此調因此得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明末淸初·萬樹《詞律》云:「《沁園春》是古調,作者極盛,其名最顯。」此調格局開張,宜抒壯闊豪邁情感。蘇、辛一派最喜用之。平韻,一百一十四字,前闋四平韻,後闋五平韻,亦有於過闋處增一暗韻者。《詞律·卷十九》還録另一體,即一百一十五字者。另有《花發沁園春》與此調無涉。曲牌亦有《沁園春》,大致與詞牌相同或有變化。曲牌是由詞牌演化而來,其來歷亦相同。 弄溪:未詳。 龍蛇起陸:《黃帝陰符經》:「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此處衹作現成語言使用,與「地發殺機」全無關涉。 倒影:四卷本乙集作「倒景」。蓋 「綠竹緣坡」句:漢·黃香《責髯奴辭》「離離若緣坡之竹」句。 「芳草春深」句:蓋用西漢·劉安《楚辭·招隱士》「春草生兮萋萋」而隱上句「王孫遊兮不歸」。 「佳人日暮」句:南朝梁·江淹《擬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 「濯髮滄浪獨浩歌」句:戰國楚·屈原《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淸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問『人間誰似,老子婆娑?』」句:戰國楚·宋玉《神女賦》:「既姽(guǐ)嫿(huà)嫻靜美好貌於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也。……及疾篤,將歸長沙,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倉庫,自加管鑰以付王愆期,然後登舟,朝野以爲美談。將出府門,顧謂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諸君輩。』」

如詞題所云,這首詞是賦弄溪的。弄溪為何?無非是兩種解釋:一、溪水名,但不知其位置所在;二、可供遊賞之溪,這是比照「弄田」作的解釋。據辭書講,弄田為可供遊賞之田,且有顔師古注為證。當然,把弄溪釋為可供遊賞之溪,衹是個人推測,尙有待專家考證,但私意認為不能説這樣推測毫無道理。 詞的上闋主要寫弄溪所見。開頭三句寫為何賦弄溪。在這裏,作者使用的是層層遞進的手法,先以「有酒忘杯」襯託「有筆忘詩」,寫自己旣不想飲酒,也不想賦詩,逼出「弄溪奈何」四字來。「弄溪奈何」,即奈弄溪何?言如果不寫詩,弄溪怎麽辦呀!這樣一推一轉,便逗出了為弄溪而賦之意,旣點明了詞題,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構思是頗精巧的。「看縱橫」以下十句,對弄溪作多角度多層次的描敍。其中前四句寫弄溪的走嚮及水勢。意謂溪水曲曲折折,縱橫馳騁,猶如龍蛇從陸上騰空而起;又像雪練,衝決河堤,滾滾而去。雖名為溪,卻有一瀉千里,不可阻攩之勢。接下去三句寫溪中倒影。言在裊裊春風之中,雲、山倒映溪中,隨著水波的起伏而搖動,別有一番情趣。末後三句寫溪之不足:港中沒有叢生的菖蒲,水邊沒有緣坡的綠竹。作者不直説這是弄溪的不足,而以問句出之,且前著「欠」字,可見作者敍事之委婉,遣詞之愼重,格調之含蓄。詞的下闋寫弄溪所感。「長松」二句承接上闋另辟新境,寫溪邊之松與山上之人。人為野老,來耘山上之禾,是以「可笑」;松為「長松」,高聳入雲,突兀險峻,是以可欽。「算只因」四句寫閑情。其中前兩句承上,寫魚、鳥之樂,得之天然;而後二句寫自己閑居之樂,謂此樂與風月無關,而是由於自己閑居,纔有遊山玩水的閑情逸致。貌似快樂,其實內心是很戚苦的。故「芳草」三句運用《楚辭·招隱士》和江淹《擬休上人怨別》詩,言春深日暮,芳草萋萋,王孫不歸,佳人未來,自己衹有濯髮滄浪,仰首高歌,以抒發胸中的鬱悶而已。結尾三句寫自己徘徊溪旁,久久不歸,人世之間還有誰像我這樣瀟灑放逸!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對投閑置散生活的不滿。這首詞即景生情而又緣情布景,景與情會,情景交融,語言生動形象,風格清新自然,藝術成就也比較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弄溪:彎曲的溪流。
  • 縱橫斗轉,龍蛇起陸:形容溪流水勢縱橫交錯,如龍蛇騰起。
  • 崩騰決去:形容溪水奔騰而去。
  • 雪練傾河:像白絹一樣的溪水像傾倒的河流。
  • 嫋嫋(niǎo niǎo):形容東風輕柔的樣子。
  • 倒景:水中倒影。
  • 菖蒲(chāng pú):水生植物。
  • 攢港:聚集在港灣。
  • 嵯峨(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
  • (yún):除草。
  • 滄浪:青蒼色的水。
  • 婆娑(pó suō):逍遙自在的樣子。

翻譯

有酒卻忘了舉杯暢飲,有筆卻忘了寫詩,面對這弄溪又能如何呢?看那溪水縱橫交錯,如龍蛇騰起於陸地,奔騰決然離去,如白絹傾倒的河流。輕柔的東風嫋嫋吹拂,悠悠的水中倒影,搖動着雲和山,水又泛起波浪。你是否知道,那菖蒲聚集在港灣,綠竹沿着山坡生長。

高大的松樹是誰修剪得如此高峻?我笑那山民來山中耕耘莊稼。想來只是因爲魚鳥,自然而然地快樂,與風花雪月無關,在閒適之處偏偏有許多樂趣。芳草在春日深處生長,佳人在日暮時分出現,在青蒼色的水中洗髮獨自放聲高歌。我徘徊良久,試問人間有誰能像我這樣,逍遙自在。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弄溪的景色以及作者在溪邊的感受。上闋通過對溪水奔騰、東風吹拂、山水搖動的描寫,展現出一幅動態的自然畫面,氣勢磅礴又富有美感。下闋則從松樹、山民的勞作,引出對自然之樂和閒適生活的思考。最後表達了自己逍遙自在的心境。整首詞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自然景色與個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閒適生活的嚮往。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