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池亭即事

冥心閱羣動,亦各趨所安。 胡爲名利人,慼慼常鮮歡。 吾生四十四,結佩呼郎官。 掌言入綸閣,待詔直金鑾。 匪謂得祿少,所嗟行道難。 前年謫滁上,憂畏雙鬢殘。 賴有琅邪溪,時濯塵纓冠。 朝僉徙淮海,任重力易殫。 君恩詎可報,感激涕汍瀾。 民瘼不能治,惻隱情悲酸。 況復多病身,名宦心已闌。 歸田未果決,懷祿尚盤桓。 公退何所適,池亭一憑欄。 旭日媚春卉,微風生鳴湍。 呵僮勿挾彈,留客不持竿。 用冀魚鳥馴,熙熙肆遊觀。 神仙未可學,吏隱聊自寬。 孤吟刻幽石,此義非考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冥心:泯滅俗念,使心境寧靜。
  • 慼慼:憂愁貌。
  • 鮮歡:很少有歡樂。
  • 結佩:佩綬。古代官員佩帶綬帶等飾物。
  • 綸閣:中書省的代稱。
  • 待詔:官名。漢代以才技徵召士人,使隨時聽候皇帝的詔令,謂之待詔,有待詔公車、待詔金馬門等名目。
  • 金鑾:唐朝宮殿名,文人學士待詔之所。
  • :(zhé)降職並外放。
  • 滁上:滁州。
  • 汍瀾:(wán lán)流淚的樣子。
  • 民瘼:(mín mò)民衆的疾苦。
  • 盤桓:徘徊;逗留。
  • 呵僮:呵斥僮僕。

翻譯

讓心境寧靜去審視各種活動,也各自趨向他們所安的狀態。爲什麼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常常憂愁而很少有歡樂。我活到四十四歲,繫着佩綬做了郎官。負責進言進入中書省,等待詔令在金鑾殿。不是說俸祿少,所嘆息的是推行道義艱難。前年被貶到滁州,憂慮和畏懼使雙鬢都已殘敗。幸虧有琅邪溪,時常洗滌那沾染塵俗的帽纓。早上被調任到淮海,責任重大力量容易耗盡。君主的恩情怎能報答,感激得淚流滿面。民衆的疾苦不能治理,內心的惻隱之情滿是悲酸。何況又有這多病的身體,對功名官職的心已經厭倦。想要歸田還沒能決定,貪戀俸祿還在徘徊。辦公完畢後去哪裏,在池亭處靠着欄杆。旭日使春花嫵媚,微風使泉水發出聲響。呵斥僮僕不要攜帶彈弓,挽留客人不要拿魚竿。希望魚鳥馴服,和樂地盡情遊蕩觀賞。神仙不能學,姑且在官吏中隱居來自寬。獨自吟詩刻在幽石上,這種情志不是隱士的情懷。

賞析

這首詩既有對人生經歷的感慨,也有對官場和現實的無奈與思考。詩人感慨名利追求者的慼慼鮮歡,回顧自己的仕途,包括官職變動、被貶經歷等,感嘆行道之難和君主恩情難報,對未能解決民瘼心懷愧疚和無奈。自己身體多病,對功名已生厭倦,在是否歸田上猶豫不決,體現內心的矛盾。同時描寫了池亭的景色,展現出對和樂自然生活的嚮往。詩中表達情感豐富且複雜,深刻地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境和對生活、官場等多方面的感受。整體意境既帶有一種淡淡的愁緒,又有對自然和寧靜生活的渴望與追尋。

王禹偁

王禹偁

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字元之。出身淸寒,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歳能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授成武縣主簿,嘗於《吾志》詩抒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召入京應中書試,擢右拾遺、直史館,旋以《端拱箴》諫皇宮之奢。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爲徐騎省辨誣,貶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西元九九三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兼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宋眞宗卽位,上疎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復知制誥。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預修《太祖實録》,以直筆犯諱,降知黄州(今湖北黃岡),故世稱「王黃州」。謫黃州時,以駢散相間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抒達觀曠逸之胸懷。咸平四年(西元一〇〇三年)移知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爲人剛直,在官以敢言直諫稱,嘗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王黃州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工詩文,詩風樸素,散文平易,多反映社會現實。主詩學杜少陵、白樂天,文學韓昌黎、柳子厚。歐陽文忠甚慕王黃州,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蘇東坡撰《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稱以「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有《小畜集》三十巻、《小畜外集》二十巻(今殘存巻六至巻十三等八巻)、《五代史闕文》。《宋史·巻二百九十三·王禹偁傳》。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