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

江東多果實,橄欖稱珍奇。 北人將就酒,食之先顰眉。 皮核苦且澀,歷口復棄遺。 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我今何所喻,喻彼忠臣詞。 直道逆君耳,斥逐投天涯。 世亂思其言,噬臍焉能追。 寄語采詩者,無輕橄欖詩。
拼音

所属合集

#蘋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王禹偁(chēng):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
  • 顰(pín)眉:皺眉頭。
  • 飴(yí):用麥芽製成的糖漿,糖稀。
  • 噬(shì)臍:比喻後悔不及。

翻譯

江東有很多果實,橄欖可稱爲珍貴奇異。北方人拿它來就酒,吃的時候先皺起眉頭。它的皮和核又苦又澀,剛入口就又吐掉丟棄。過了很久纔有回味,纔開始覺得像糖一樣甜。我今天用什麼來比喻,就比喻那些忠臣的言辭。正直的話違逆君主的耳朵,就被斥責驅逐到天涯。社會混亂時纔想起他的話,後悔也來不及了。寄語採集詩歌的人,不要輕視這首橄欖詩。

賞析

這首詩以橄欖爲喻,描寫了橄欖初嘗苦澀而後回味甘甜的特點,以此來比擬忠臣的言辭或許一開始不被君主所喜,但往往在經歷事情後纔會顯示出其價值。詩中既表達了對橄欖這種果實的獨特認識,也蘊含了對忠臣遭遇不公的感慨以及希望人們重視其價值的期望。全詩用樸素的語言,生動地闡述了深刻的道理。

王禹偁

王禹偁

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字元之。出身淸寒,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歳能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授成武縣主簿,嘗於《吾志》詩抒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召入京應中書試,擢右拾遺、直史館,旋以《端拱箴》諫皇宮之奢。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爲徐騎省辨誣,貶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西元九九三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兼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宋眞宗卽位,上疎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復知制誥。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預修《太祖實録》,以直筆犯諱,降知黄州(今湖北黃岡),故世稱「王黃州」。謫黃州時,以駢散相間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抒達觀曠逸之胸懷。咸平四年(西元一〇〇三年)移知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爲人剛直,在官以敢言直諫稱,嘗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王黃州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工詩文,詩風樸素,散文平易,多反映社會現實。主詩學杜少陵、白樂天,文學韓昌黎、柳子厚。歐陽文忠甚慕王黃州,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蘇東坡撰《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稱以「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有《小畜集》三十巻、《小畜外集》二十巻(今殘存巻六至巻十三等八巻)、《五代史闕文》。《宋史·巻二百九十三·王禹偁傳》。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