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吟
畫筆善狀物,長於運丹青。
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
詩畫善狀物,長於運丹誠。
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
詩者人之志,言者心之聲。
志因言以發,聲因律而成。
多識於鳥獸,豈止毛與翎。
多識於草木,豈止枝與莖。
不有風雅頌,何由知功名。
不有賦比興,何由知廢興。
觀朝廷盛事,壯社稷威靈。
有湯武締構,無幽厲欹傾。
知得之艱難,肯失之驕矜。
去巨蠹奸邪,進不世賢能。
擇陰陽粹美,索天地精英。
籍江山清潤,揭日月光榮。
收之爲民極,著之爲國經。
播之於金石,奏之於大庭。
感之以人心,告之以神明。
人神之胥悅,此所謂和羹。
既有虞舜歌,豈無皋陶賡。
既有仲尼刪,豈無季札聽。
必欲樂天下,舍詩安足憑。
得吾之緒餘,自可致昇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遁形:隱藏形跡。
- 丹誠:赤誠的心。
- 風雅頌:《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
- 賦比興:《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
- 欹(qī)傾:歪斜、傾斜。
- 巨蠹(dù):大蛀蟲,比喻大奸大惡之人。
- 不世:非凡的,罕見的。
翻譯
畫筆擅長描繪物體之狀,長於運用色彩。色彩融入巧妙構思,萬物都無法隱藏形跡。詩歌和繪畫善於描繪事物,長於運用赤誠之心。赤誠之心融入優美詩句,萬物都無法隱藏其情狀。詩是人的志向,言語是心的聲音。志向憑藉言語表現,聲音藉助音律形成。多多認識鳥獸,豈能只是它們的毛和翎。多多認識草木,豈能只是它們的枝和莖。如果沒有風雅頌,憑什麼瞭解功名。如果沒有賦比興,憑什麼知道興衰。觀察朝廷的盛事,壯大國的威靈。有商湯、周武王的締造構建,沒有周幽王、周厲王那樣的歪斜傾頹。知道得到的艱難,就不會因爲驕傲自滿而失去。去除大奸大惡之人,錄用非凡罕見的賢能之士。選擇陰陽的純粹美好,索取天地的精華。憑藉江山的清新潤澤,揭示日月的光輝榮耀。把這些蒐羅起來作爲百姓的準則,著述下來作爲國家的經典。傳播到金石之上,演奏於大庭廣衆之間。以人心來感受,向神明來告知。讓人神都喜悅,這就是所說的和羹。既然有虞舜時的歌,怎會沒有皋陶的應和。既然有孔子的刪訂,怎會沒有季札的聆聽。一定要讓天下快樂,捨棄詩歌哪裏有足夠的憑依。得到我的一點遺留,自然可以達到太平之世。
賞析
這首詩論述了詩與畫的功能和價值。強調詩畫能夠精妙地描繪萬物,不僅能展現其外在形態,更能揭示其內在情感和本質。同時,詩歌與國家、社會也緊密相連,通過詩歌可以瞭解歷史的功成名就和興衰變化。詩人呼籲重視詩歌對社會和人心的影響力,去除醜惡,任用賢能,追求美好與精華。認爲詩歌有着重要的意義,從國家大事到個人情感,從歷史文化到道德規範,都離不開詩歌。全詩見解深刻,體現出對詩歌藝術及文化內涵的高度推崇。

邵雍
字堯夫,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詩人,生於林縣上杆莊(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一說生於范陽,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天聖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於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歲,遊歷河南,因將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內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爲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少有志,喜刻苦讀書並遊歷天下,並悟到"道在是矣",而後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並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以教授爲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自號安樂先生。出遊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諡康節。
► 14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