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厓次鄧念齋韻兼呈何善山大尹諸君

負帝元臣已赴波,天時人事奈之何。 江邊奇石閱時舊,厓下悲風感客多。 萬古精忠懸日月,中華大道自江河。 諸君剩有綱常意,俎豆重開剪薜蘿。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吊厓:悼念在厓山之戰中犧牲的將士。
  • 次鄧念齋韻:依照鄧念齋的詩韻作詩。
  • 大尹:古代官名,此處指地方長官。
  • 赴波:投身於波濤之中,指犧牲。
  • 閱時:經歷時間。
  • 綱常:指儒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規範。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此處指祭祀活動。
  • 薜蘿:一種植物,此處可能指雜草。

翻譯

悼念那些在厓山之戰中犧牲的忠臣,他們已經投身波濤,面對天時人事,我們又能如何呢?江邊的奇石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厓下的悲風讓過往的旅客感慨萬千。萬古以來,他們的精忠如同日月般照耀,中華的大道就像江河一樣自然流淌。諸位君子心中充滿了對綱常倫理的思考,再次舉行祭祀,剪除雜草,重開祭壇。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厓山之戰中犧牲將士的深切悼念,以及對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的堅守。詩中,「萬古精忠懸日月」一句,既是對忠臣精神的讚美,也體現了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中華大道自江河」則進一步強調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自然流淌的特性。結尾的「俎豆重開剪薜蘿」,則通過祭祀的場景,表達了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再次肯定和傳承的決心。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