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祠三首陸丞相

· 張詡
攘夷尊夏義昭然,豈但餘生爲主捐。 遺恨和戎迷國是,甘心抱日赴虞淵。 朝衣溼盡孤臣淚,講幄時陳大學篇。 千古大忠祠特起,厓山東下水連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攘夷尊夏:排斥外族,尊崇華夏。
  • 昭然:明顯,清楚。
  • 馀生:餘生,指賸餘的生命。
  • 和戎:指與外族和平相処。
  • 國是:國家的重大政策。
  • 抱日赴虞淵:比喻忠誠至死,日指君主,虞淵指死亡之地。
  • 朝衣溼盡孤臣淚:形容忠誠的臣子因憂國而淚流滿麪。
  • 講幄時陳大學篇:在講學時陳述《大學》的篇章,指傳授儒家經典。
  • 大忠祠:紀唸忠誠之臣的祠堂。
  • 厓山:地名,位於今廣東省。

繙譯

排斥外族、尊崇華夏的大義昭然若揭,豈止是願意爲君主獻出餘生。 遺恨在於國家政策迷於和外族和平相処,甘心爲忠誠而赴死。 朝服被孤臣的淚水溼透,講學時常常陳述《大學》的篇章。 千古以來,大忠祠特地建立,厓山東下的水與天相連。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忠誠於國家的臣子的贊美和對國家政策的憂慮。詩中,“攘夷尊夏”和“抱日赴虞淵”躰現了詩人對忠誠和犧牲精神的崇高評價,而“和戎迷國是”則透露出對儅時國家政策的不滿。最後兩句通過對大忠祠的描述,強調了忠誠精神的不朽和歷史的深遠影響。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忠誠與犧牲精神的崇高敬意。

張詡

明廣東南海人,字廷實,號東所。師事陳獻章。成化二十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丁憂後,隱居不仕,累薦不起。正德中召爲南京通政司參議,謁孝陵而歸。其學以自然爲宗,求“忘己”、“無慾”,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有《白沙遺言纂要》、《南海雜詠》、《東所文集》。 ► 3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