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雜詠三首

草枯連野曠,牛飽背童歸。 獨鶻飢偏厲,孤雲凍不飛。 松風哀澗玉,苔石曳寒衣。 霜白鳴鴻遠,潭光濺竹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gǔ):一種猛禽,類似鷹。
  • 澗玉:指山澗中的石頭,因其色澤或形狀似玉而得名。
  • :拖,牽引。

繙譯

草地枯黃,原野顯得更加遼濶,牛兒喫飽了,背上的孩童悠然歸家。 一衹孤獨的鶻鳥因飢餓而顯得格外兇猛,孤零零的雲朵似乎因寒冷而凝滯不前。 松林中的風聲如哀歌,山澗的石頭倣彿玉石般冷冽,苔蘚覆蓋的石頭上,寒衣被輕輕拖曳。 霜色蒼白,遠処的雁鳴聲傳來,潭水的光芒濺灑在竹門上。

賞析

這首作品以鼕日爲背景,通過描繪草枯、牛歸、鶻飢、雲凍等自然景象,展現了鼕日的寂靜與淒涼。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如“草枯連野曠”與“牛飽背童歸”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生活的安甯與自然的荒涼。而“獨鶻飢偏厲,孤雲凍不飛”則通過鶻鳥和孤雲的形象,象征了孤獨與睏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生活的深刻感悟。

張邦奇

明浙江鄞縣人,字常甫,號甬川,別號兀涯。弘治十八年進士。授檢討,出爲湖廣提學副使。嘉靖間爲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幹私。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學宗程朱,躬修力踐。與王守仁友善,論學則不合。卒諡文定。有《學庸傳》、《五經說》、《兀涯漢書議》、《環碧堂集》、《紓玉樓集》及《四友亭集》。 ► 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