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晚景圖

嫋嫋簫聲嫋嫋風,瀟湘水綠楚天空。 向人指點山深處,家在蘭煙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煙,畫中情緒最悽然。 懸知一葉扁舟上,涼月滿湖秋夢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嫋嫋(niǎo niǎo):形容聲音婉轉悠揚,也形容煙霧、旗幟等隨風飄動的樣子。
  • 瀟湘:指湘江與瀟水交匯的湖南地區。
  • 兮(xī):文言助詞,相當於現代的「啊」或「呀」。
  • 懸知:料想,預知。

翻譯

風兒輕輕吹,簫聲悠悠揚,瀟湘之地的江水碧綠,楚地的天空遼闊。有人指向山的深處說,那裏的人家處在蘭煙翠竹和細雨之中。 我所思念的隔着那曠野的煙霧,畫中的情緒最爲淒涼。可以料想在那一片小船上,涼月灑滿湖面,秋夢也變得圓滿。

賞析

這首詩以瀟湘晚景爲背景,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富有詩意的畫面。詩的前兩句通過「嫋嫋簫聲」「嫋嫋風」以及「水綠」「天空」等描寫,營造出一種悠揚、開闊的氛圍。後兩句則指出山深處的人家,在蘭煙竹雨中,增添了一份清幽之美。下闋進一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我所思兮隔野煙」表現出思念之情和一種朦朧的距離感,「畫中情緒最悽然」強化了這種情感氛圍。最後兩句通過想象扁舟上的情景,以及涼月滿湖、秋夢圓滿的畫面,給人以一種美好的遐想,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前面的淒涼之感,使整首詩的情感更加豐富和深沉。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少時師從歐陽中鵠,後加入維新派。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並稱爲“戊戌六君子”。代表作品有《仁學》、《獄中題壁》、《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 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