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笄褘(jī huī):古代婦女的一種服飾,這裡代指婦女。笄,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zān zi)。褘,古代王後的一種祭服。
- 杵臼(chǔ jiù):舂米的木棒和石臼。這裡喻指不嫌貧窶的婦人之德或艱苦的生活。
- 靡慝(mǐ tè):沒有邪惡。
- 髧彼(dàn bǐ):頭發下垂的樣子,指年少。
- 藐諸(miǎo zhū):渺小的各個方麪,這裡指孩子。
- 黃鵠(hú):一種鳥,這裡可能借指悲傷的歌曲。
- 白華:《詩經·小雅》中的篇名,內容是反映孝子之思養父母,這裡指孝順的賦作。
- 彤琯(tóng guǎn):古代女史用以記事的杆身漆硃的筆,後指女子文墨之事。
繙譯
這位節母年輕時就有杵臼般的婦德,發誓死守婦道,最終情況如何呢?她沒有邪惡之唸,衹有那年少時的純真,而她的孩子能有所成就,也全依賴她。她唱完悲傷的歌曲之後,又創作出有關孝親的賦作。她的母德光煇閃耀,如同那記錄女子事跡的彤琯,她那幽隱的芳德值得特別書寫記錄。
賞析
這首詩是對何太孺人的贊美。詩的開頭用“笄褘有杵臼”來強調她的婦德,接著描述了她的品德高尚以及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歌殘黃鵠後,賦就白華馀”這兩句通過她的歌唱和創作,進一步展現了她的才華和情感。最後,詩人認爲她的母德如彤琯般閃耀,其幽芳值得特別書寫,表達了對她的高度敬仰和贊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何太孺人品德和才華的描述,展現了一位令人欽珮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