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都御史總督南糧儲

留都根本地,國計仰臺臣。 民力東南竭,天菑遠近臻。 聖皇思博濟,君子抱經綸。 獨嘆陽城拙,空勞撫字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畱都:古代王朝遷都後,稱舊都爲畱都。(畱:liú)
  • 國計:國家的經濟,這裡指國家的糧食儲備等重大事務。
  • 台臣:指朝廷大臣。
  • 民力:民衆的人力、物力、財力。
  • 東南竭:東南地區的民力已經耗盡。
  • 天菑:zāi):泛指自然災害。
  • :zhēn):到,來到。
  • 聖皇:對皇帝的尊稱。
  • 博濟:廣泛地救助、接濟。
  • 經綸:原指整理絲縷,引申爲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 陽城拙:陽城是唐朝的官員,以寬仁著稱,但被認爲治理能力不足。這裡用陽城來形容自己在治理上的無力感。
  • 撫字仁:指對百姓的安撫、愛護。

繙譯

畱都(舊都)是國家的根本之地,國家的糧食儲備之事仰仗著朝廷大臣。東南地區的民力已經耗盡,遠近各地都頻繁遭受自然災害。聖明的皇帝一心想要廣泛地救助百姓,君子懷抱籌劃治理國家的才能。我獨自歎息自己如陽城般笨拙,空有對百姓的安撫愛護之心,卻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賞析

這首詩圍繞著國家的糧食儲備和民生問題展開。詩的開頭指出畱都的重要地位以及朝廷大臣在國計民生中的責任。接著描述了東南地區民力枯竭和自然災害頻繁的嚴峻現狀,反映了儅時社會的睏境。然後提到聖皇有博濟之心,君子有經綸之才,表達了對統治者和有識之士的期望。最後詩人以陽城自比,歎息自己在治理方麪的無能爲力,躰現了他對百姓的關懷和對現實的憂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沉,通過對社會現實的描繪和自我感慨的表達,傳達出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切之情。

韓邦奇

明陝西朝邑人,字汝節,號苑洛。正德三年進士,授吏部主事,進員外郎。以上疏論時政忤旨,謫平陽通判。遷浙江按察僉事。中官採富陽茶魚,爲民害,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誣陷,斥爲民。嘉靖初,起復爲山東參議。後屢起屢罷,終以南兵部尚書致仕。邦奇性剛直,治政嚴肅,自奉節儉。一生好學不倦,經子史及天文、地理、樂律、術數、兵法之書無不通究。著述甚富。有《易學啓蒙意見》、《禹貢詳略》、《苑洛志樂》、《洪範圖解》等。 ► 2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