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山

十載重來古寺中,布衣猶似昔年逢。 山僧卻記吾名姓,不擊闍黎飯後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光福山:山名,在今江蘇蘇州西南七十里。
  • 歸有光(guī yǒu guāng):明代散文家。
  • 闍黎(shé lí):梵語「阿闍黎」的省稱,意即高僧,也泛指僧人。

翻譯

十年後我再次來到這座古寺中,穿着平民的衣服,感覺仍像過去那年相逢時一樣。山僧竟然還記得我的名字,不會像以前那樣飯後才敲鐘不讓我進寺了。

賞析

這首詩簡潔而富有韻味。詩人歸有光十年後重遊光福古寺,通過「布衣猶似昔年逢」表達了自己身份未變的感慨,也暗示了時光的流逝。而「山僧卻記吾名姓,不擊闍黎飯後鐘」則體現出一種意外的溫暖,山僧還記得詩人,沒有像以往故事中那樣在飯後才敲鐘拒絕詩人進入,從側面反映出詩人在過往的經歷中可能有過不太愉快的遭遇,但此次重遊卻得到了不一樣的對待。整首詩以平淡的語言傳達出詩人複雜的情感,既有對時光的感慨,也有對此次重逢的欣慰。

歸有光

歸有光

歸有光,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