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萬里風霜:指詩人在漫長艱難的流亡歷程中歷經無數的艱難困苦。
- 鬢已絲:鬢髮已經變得像絲線一樣白。 絲(sī):這裏形容頭髮花白如絲。
- 羅浮山:山名,在廣東博羅、增城一帶。
- 揚子江心:揚子江即長江,這裏指長江之中。
- 祇謂(zhǐ wèi):只以爲,僅僅認爲。
- 虎頭非貴相:虎頭,是古時相面的說法,認爲虎頭而無角的相貌不貴。這裏用此典故,意爲原本以爲自己命運不佳。
- 不圖:沒想到。
- 羝(dī)乳:羝,公羊。指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命他到北海邊牧羊,說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去。這裏借指自己經過漫長苦難後有了歸期。
- 乘潮:趁着潮水。
- 中川寺:在今溫州甌江中的孤嶼上。
- 中興第二碑:指唐朝元結所撰、顏真卿所書的《大唐中興頌》,記錄了安史之亂中唐朝中興事蹟,這裏借指希望南宋也能像唐朝那樣中興復國。
翻譯
在漫長歲月的艱難困苦裏,我的兩鬢已經滿是銀絲,回憶起這一生漂泊流離,壯志未酬心中滿是悲傷。不知道羅浮山下現在下雪了沒有,揚子江的江心那皎潔的明月又在照耀着誰呢?只以爲自己長相併非富貴之相,命運坎坷,沒想到歷經漫長苦難後,居然還有歸鄉的時候。趁着潮水來到了中川寺,暗暗誦讀期許南宋能夠中興的碑文。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在艱難的流亡途中到達溫州時所作,飽含了詩人複雜深沉的情感。開篇「萬里風霜鬢已絲,飄零回首壯心悲」直接抒發詩人歷經滄桑的感慨,兩鬢斑白,漂泊半生,往昔壯志難以實現,悲痛之情溢於言表。「羅浮山下雪來未,揚子江心月照誰」借景抒情,分別以羅浮山的雪和揚子江的月爲意象,表達對過去經歷的回顧與迷茫,也暗示着自己孤獨漂泊的心境。「祇謂虎頭非貴相,不圖羝乳有歸期」借用典故,巧妙地表達了對自己命運的認知以及最終能有歸期的意外與感慨。最後「乘潮一到中川寺,暗讀中興第二碑」,詩人借到中川寺誦讀期望中興的碑文,委婉而有力地表達出自己心繫南宋江山,渴望國家能夠復興的強烈願望。整首詩虛實結合,情感真摯濃郁,語言質樸又極具感染力,充分展現了文天祥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複雜的人生境遇。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爲帝,堅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爲元軍所敗,退入廣東。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