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邵伯:古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
- 揚州鶴:南朝宋殷芸《小說·吳蜀人》:「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爲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後以「揚州鶴」形容如意之事或志向。
- 邵伯棠:《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相傳西周時召伯巡行南國,曾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後人思其德,作《甘棠》詩。後因以「邵伯棠」爲頌揚官吏德政之典。
翻譯
今天這裏是車馬通行的地方,往昔卻是戰爭的戰場。我心中有着如揚州鶴那樣的高遠志向,誰還記着邵伯鎮那象徵德政的甘棠。一灣小小的流水,幾畝荒棄的故城。回頭望那江南的道路,青山阻斷了夕陽。
賞析
這首詩通過今昔對比,展現了邵伯鎮的變遷,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感慨和思考。首聯將今朝的平靜與昔日的戰爭相對比,突出變化之大。「揚州鶴」象徵着詩人的追求和理想,「邵伯棠」則體現出對過往德政的懷想。中間兩聯通過對小流水和故城的描寫,渲染出一種荒蕪落寞的氛圍。尾聯以景結情,青山阻斷夕陽的畫面有一種悽美和惆悵感,也隱喻着時代的更替和歷史的不可逆轉,給人以無限遐想和沉思。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爲帝,堅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爲元軍所敗,退入廣東。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