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千金鑄鏡:傳說古代用大量錢財鑄造神鏡,這裏寓意國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 百神愁:衆多神靈都爲之發愁,誇張地寫出鑄鏡這件事的重大和讓人憂慮。
- 禹服:大禹治水後劃分的中國九州之地,表示國家疆域,這裏指代國家。 侔(móu):相等,相當。
- 荊棘故宮:指過去的宮殿如今佈滿荊棘,形容國家破敗、荒涼。
- 魑魅(chī mèi):傳說中的鬼怪,象徵惡勢力。
翻譯
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鑄造鏡子,令百神都爲之憂慮,此功名與當年大禹劃分疆域的功績相當。曾經巍峨的宮殿如今荊棘叢生,鬼怪橫行,只剩下揚子江水依舊獨自向東流去。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藉端午節有感而發之作。詩的開篇「千金鑄鏡百神愁,功與當年禹服侔」,以誇張的手法寫下耗費巨大鑄鏡一事,「百神愁」營造出一種凝重而壓抑的氛圍,同時將其「功」與大禹劃九州相比較,其實是在暗示統治者雖有宏大之舉,但已無力迴天、無法挽救國家江河日下的命運。
後兩句「荊棘故宮魑魅走,空餘揚子水東流」,通過今昔強烈對比,昔日繁華的宮殿如今荒蕪破敗、鬼怪出沒,形象展現國家的淪亡慘狀。「空餘」二字飽含詩人深沉的哀傷與無奈,唯有揚子江水依舊東流,象徵着歷史的無情流逝,也襯托出國家興衰的感慨以及對山河破碎的沉痛之情 。整首詩意境悲涼,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與沉痛哀愁。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爲帝,堅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爲元軍所敗,退入廣東。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