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葛天民隱居:葛天民,南宋詩僧,後還俗。此處詩題指關於葛天民隱居生活所作之詩 。
- ****老鐺(chēng):一種有柄的小鐵鍋,這裏泛指老舊的炊具。「鐺」原指溫器、鍋類 。
- 有耳:鐺邊有供懸掛或手執的部分像「耳」。
- 古柳無心:古柳中空腐朽。「無心」可理解爲樹心已空。
- 得句:想出詩句。即吟詩有所得。
- ** 貪爐:貪戀爐中的溫暖。**
- 篝燈:用竹籠子罩着的燈,即燈籠,此處作點燈、燃燈之意 。
- ** 點校:對書籍進行圈點和校對。**
- ** 衣砧(zhēn):搗衣用的石頭。在古代,婦女多在河邊用棒槌敲打衣服進行清洗或搗練,衣砧就是放置衣服供搗打的基石。**
翻譯
種下竹子,排成新的行列;移栽蘭花,依舊置於舊有的背陰之處。老舊的鐵鍋還有兩邊的「耳朵」,古老的柳樹已經樹心中空。想出絕妙詩句便斟滿酒杯,貪戀爐中的溫暖一直到深夜。點亮燈籠隨便做點校書稿之事,春天的江水逐漸上漲,淹沒了那搗衣的石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清幽、閒適的隱居生活畫面。首先,詩的開篇通過「種竹」「移蘭」這些行爲,展現了隱居之地的日常佈置,體現了一種閒適、悠然的生活態度,同時竹子和蘭花也暗示了隱居者高雅的志趣。頷聯「老鐺猶有耳,古柳已無心」極爲精妙,看似在描寫陳舊器物與古樹的狀態,實則暗喻隱居生活的平淡、歲月的流逝,又隱約透出一種歷經滄桑後的豁達。頸聯「得句添杯滿,貪爐到夜深」,生動地刻畫了隱居者吟詩自樂,圍爐夜坐的愜意場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對這種寧靜生活的享受。尾聯「篝燈聊點校,春水沒衣砧」描寫了夜間點校書籍,以及江邊春水漲起淹沒衣砧的情景,進一步烘托出一種靜謐又帶有生機的氛圍,暗示隱居生活雖是隱逸避世,但又與自然的時節變化相連,富有獨特的意境。整首詩用詞質樸自然,意境深遠,將葛天民隱居生活中的點滴巧妙勾勒,流露出一種超脫塵世、安於寧靜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