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下過一場雨天剛放晴,雨後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淨了。眼前沒有隨風飄揚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陽開放。
注釋
清和:天氣清明而和暖。
南山當戶:正對門的南山。
隨風:一作“因風”
惟有:僅有、只有。
序
這首七言絶句通過對於初夏時節的景色,尤其是對於柳絮和葵花的之間的對比,暗含了對於詩人自己政治抱負的描寫即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樣對於皇帝忠心不二。詩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達詩人自己對君王的一片忠心。
首聯,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氣,恰又是雨過天晴的時候。通過描淺白的語言,在春盡夏初之際,一幅雨後乍晴清明和暖的秀麗畫面躍入讀者的視野。
頷聯,描述了下過雨後,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凈,靑翠怡人了。詩人調動讀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氣氛,使整首詩充滿了雨和夏的味道。
頸聯,通過描述眼前沒有隨風飄蕩的柳絮這一情景。這句是有寄託的,寄託出詩人不是因風起舞的柳絮,意即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
尾聯,指出了嚮日葵嚮著太陽開放這一景象,也是有寄託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隨風轉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陽怒放的葵花纔値得尊敬。
整首詩描述了變化的畫面,詩人不喜雨絲蒙蒙的南山,也不贊隨風飛舞的柳絮,而把獨鍾給了葵花,不難發現詩人非獨愛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人久在官場,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願詩人本人「摧眉折腰」隨風飄擺,終而選擇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陽光,這也許才是葵花的可愛之處。詩人託物言志,意即對皇帝忠貞不貳,會永遠像葵一樣忠心於國家。

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 1577篇诗文
司馬光的其他作品
- 《 風 》 —— [ 宋 ] 司馬光
- 《 資治通鑑 · 卷十六 · 漢紀八 》 —— [ 宋 ] 司馬光
- 《 和邵不疑校理蒲州十詩 其三 翠樓 》 —— [ 宋 ] 司馬光
- 《 資治通鑑 · 卷二百八十二 · 後晉紀三 》 —— [ 宋 ] 司馬光
- 《 資治通鑑 · 卷一百一十九 · 宋紀一 》 —— [ 宋 ] 司馬光
- 《 故侍讀學士張公哀辭二首 》 —— [ 宋 ] 司馬光
- 《 贈學仙者 》 —— [ 宋 ] 司馬光
- 《 喜孫器之來自共城 》 —— [ 宋 ] 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