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節庵招集廣化寺同陳仁先曾壽潘吾剛清蔭伍叔葆銓萃江霞君孔殷感和節庵並懷伯嚴江南

一尊輦下又重陽,世事經年足斷腸。 晚歲幾回容會合,橫流何處問行藏? 名藍思舊生天闊,叢菊娛人滿座香。 鍾阜持螯應見憶,別來詩鬢恐添霜。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輦(niǎn)下:指京城。輦,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車子,後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這裏借指京城之中。
  • 橫流:本指河水氾濫,這裏喻指社會動盪不安。
  • 行藏:《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爲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隱。後遂用「行藏」指行跡、出處及行止、動向。
  • 名藍,梵語「阿蘭若」的省稱,意爲寂靜處,指出家修行的地方。「名藍」指著名的寺廟,這裏指廣化寺。
  • 鍾阜:即鐘山 ,在今江蘇南京 。 這裏代指南京。
  • 持螯:指持螯把酒,是古時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因重陽節時螃蟹正肥美。

翻譯

在京城之中,又一次在重陽節相聚飲酒,這一年來世間的種種事讓人肝腸寸斷。 到了晚年,能有幾次這樣相聚的機會呢?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裏,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進退去留。 在這著名的廣化寺中,懷念過去的時光,只覺天地寥闊;盛開的叢菊讓在座之人心情愉悅,滿座都瀰漫着菊花的香氣。 在南京持螯賞菊的情景應該會被朋友們記起吧,離別之後,擔心朋友們吟詩之時,鬢髮又添了不少白霜。

賞析

這首詩是陳寶琛在重陽節與友人於廣化寺相聚所作,情感真摯深沉。開篇點明時間是重陽佳節於京城相聚,「世事經年足斷腸」流露出對過去一年間世事變化的痛心與感慨。頷聯「晚歲幾回容會合,橫流何處問行藏」,感慨老年相聚機會難得,又對身處動盪社會不知如何自處發出深沉的疑問。頸聯描寫廣化寺內的景象,「名藍思舊」體現出對往昔的追懷,「叢菊娛人滿座香」則通過美好的景象營造出一絲輕鬆愉悅氛圍,菊香繚繞滿座,也爲這聚會增添了雅趣。尾聯通過「鍾阜持螯應見憶」聯想到友人於南京過重陽節的情景,末句「別來詩鬢恐添霜」關心友人別後境況,擔憂歲月又在友人鬢間添了霜雪,體現出真摯的友情,全詩既包含對世事的感懷,又有對友人的深情,筆意婉轉,情韻悠長。

陳寶琛

陳寶琛

淸末民國初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長菴,改字伯潛,字伯潛,號弢菴、陶菴、橘隱,晚號聽水、滄趣。陳家累代簪纓,爲榕城望族。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寶琛年十三歲,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三人進士,三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淸流四諫」。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復。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 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 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鄕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大)。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録》。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張勳復辟時,推舉爲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滿洲國 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僞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有藏書十萬冊,「淸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 8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