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觀漁歌

· 洪繻
如山波濤蔽天際,葉葉舟爲浮波系。千檣萬網煙水間,網得大魚高於山。 以魚釣魚巧作餌,魚傍舟行不知避。港灣魚小海魚肥,隨潮暫遠暫忘歸。 日暮風雲四海黑,昏迷天地波無色。漁人由來海爲家,東西南北亦嗟呀! 潑刺鱣鮪與鱨鯊,行行不但摸魚蝦。舟頭時有鰲樑度,櫓爲搖曳波心路。 雲中或見龍爪張,舟爲迴避向汪洋。停舟偶到烏龜嶼,千尾萬尾紛紛舉。 駛帆遠過澎湖溝,大鱗、細鱗水際浮。出海小舟傍大舟,小者打槳、大者流。 歲歲爲漁逐海利,直從閩海到溫州。出沒煙波忘餐飯,天寒一飲當穿裘。 雨中蓑衣兼箬笠,羣魚結隊爭呷唼。舟人雨中爲畏途,漁人雨中爲利涉。 冬盡歲殘不歸來,生成海上事遊獵。大魚爲鹽小魚乾,天青日赤魚滿灘。 小魚醃膾大魚刓,割魚曝炙肉團團。網得魴魚味尤美,削肉渡海作甘旨。 春晴放棹始迴歸,歸到家中婦子喜。販魚過海收厚利,願君莫厭風波靡! 君不見西夷捕鯨碧海中,冰山萬仞無旭紅。火輪衝冰或粉碎,牽出長鯨高隆隆。 又不見夷人捕鯨賣鯨油,燭龍下照夜不幽。海上煙檣日磅礴,任公大魚三載求。 人生牟利忘蹭蹬,地上風波尤凌競。我來崇武觀打魚,漁人起我望洋興。 漁人低頭聽我歌,我歌月色滿山多。山下潮聲夜深起,回望臺天淼淼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崇武:地名,在今福建惠安東南。
  • (qiáng):桅杆。
  • (zhān):鱘鰉魚的古稱。
  • (wěi):鱘魚和鰉魚的古稱。
  • (cháng):魚名。
  • :鯊魚。
  • 潑刺:象聲詞,形容魚在水中跳躍的聲音。
  • 呷唼(xiā shà):象聲詞,形容魚、鳥等吃東西的聲音。
  • (wán):削。

翻譯

那如山的波濤遮蔽了天際,片片船隻在波濤中漂浮着。衆多的桅杆和漁網在煙水之間,網到的大魚比山還高。 用魚來作餌釣魚真是巧妙,魚挨着船行卻不知道躲避。港灣裏的魚小,海里的魚肥,隨着潮水遠去,暫時忘記了歸程。 傍晚時分,風雲四起,天地間一片黑暗,波濤也失去了顏色。漁人向來以海爲家,四處漂泊,也難免感嘆。 那跳躍的鱘鰉魚、鱨魚和鯊魚,他們不只是捕撈小魚蝦。船頭不時有大龜遊過,船櫓搖曳着,在波心中前行。 有時在雲中彷彿看到龍爪張開,船爲了躲避而駛向汪洋大海。停船偶爾到了烏龜嶼,成千上萬的魚紛紛躍出水面。 揚帆遠航,駛過澎湖溝,大鱗魚、小鱗魚在水面上漂浮。出海的小船靠着大船,小的划船,大的順流而行。 年年爲了捕魚追逐海上的利益,一直從閩海到溫州。在煙波中出沒,忘記了吃飯,天寒時喝一口酒,就得穿上裘衣。 雨中穿着蓑衣和箬笠,羣魚結隊爭搶食物,發出呷唼的聲音。對於船伕來說,雨中行船是艱難的路途,而對於漁人來說,雨中卻是有利的捕魚時機。 冬天過去,一年將盡也不歸來,在海上以捕魚爲生,從事遊獵之事。把大魚醃製成鹽魚,小魚曬成魚乾,在青天白日下,魚鋪滿了海灘。 小魚醃製,大魚削肉,把魚割開曬烤,肉堆成一團團。網到的魴魚味道尤其鮮美,削下魚肉渡海去,作爲美味的食物。 春晴天晴時放船迴歸,回到家中,妻兒都很高興。販賣魚到海外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希望你不要厭惡風波的顛簸! 你沒看到西方夷人在碧綠的海中捕鯨,冰山萬仞,沒有太陽的紅色。火輪衝開冰塊,有時會粉碎,拉出高大的鯨魚。 又沒看到夷人捕鯨後賣鯨油,燭龍(這裏指鯨魚脂肪做的燈)照亮夜晚,不再黑暗。海上的煙檣每日氣勢磅礴,任公(這裏可能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人物,以釣魚著名)爲求大魚,花費三年時間。 人生爲了謀取利益而忘記了挫折困難,世間的風波尤其激烈。我來到崇武觀看打魚,漁人喚起了我對廣闊大海的興致。 漁人低頭聽我唱歌,我的歌聲中月色灑滿了山崗。山下的潮聲在深夜響起,回頭望去,臺海水面廣闊無邊。

賞析

這首《崇武觀漁歌》生動地描繪了漁人在海上捕魚的情景,展現了海上捕魚生活的艱辛與收穫,以及其中蘊含的風險和利益。詩中既有對捕魚過程的詳細描述,如用魚作餌、捕撈各種魚類、應對各種天氣和海況等,也有對漁人生活狀態的刻畫,如他們以海爲家、追逐利益、不畏艱辛的精神。同時,詩中還通過與西夷捕鯨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捕魚生活的不易和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宏大,通過對海上捕魚生活的描繪,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們在生活中的奮鬥與追求。

洪繻

洪繻,《枯爛集》九卷。現收藏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洪繻自編出版的《寄鶴齋詩矕》〖《寄鶴齋詩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書洪繻自編自印,作爲旅遊大陸交誼用書,也是洪氏第一部見世的著作。〗,並參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洪棄生先生全集》,以及《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臺灣詩薈》等所載之詩作,輯錄編校。(吳福助撰)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