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司馬王公同錢使君月下園池泛舟之作二首

辭榮十載愜投簪,其奈蒼生屬望心。 庭下郎君能世業,座中賓客總詞林。 忘年許集耆英會,得句如聞正始音。 況是大夫能作賦,勝遊應不負招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投簪:丟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棄官。簪(zān):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首飾,這裏指官帽的固定物。
  • 屬望:期望,矚目。
  • 世業:世代相傳的事業。
  • 詞林:指彙集在一處的文詞。
  • 耆英會:指年高有德者的集會。
  • 正始音:指魏晉玄談風氣下的純正的詩歌風格,具有寄託遙深、思致微妙等特點。

翻譯

辭去榮耀的官職十年了,很是滿足自己棄官的決定,怎奈百姓們對我還抱有期望之心。 庭下的兒輩能夠繼承世代相傳的事業,座中的賓客都是文詞彙集之人。 能夠參與這不論年齡的德高者集會,聽到的詩句如魏晉純正詩歌風格之音。 況且是士大夫能夠作賦,這美好的遊覽應該不會辜負這番邀請探尋。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過去辭官決定的滿足,同時也提到了百姓對他的期望,體現了他的責任感。詩中描繪了庭下郎君的世業和座中賓客的文才,展現了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場景。詩人提到的耆英會和正始音,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深度。最後,詩人認爲這次遊覽和作賦不應辜負邀請,表現出對這次活動的積極態度和對美好體驗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既有對過去的回顧,也有對當下的描繪和對未來的期待。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