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白馬祠送曾照磨領兵防龍泉寇
將軍騎白馬,朝出西門道。
初日射旂竿,秋風動原草。
問君此何之,鞍馬甚光儀。
新承大夫命,去逐紅巾兒。
笳鳴武溪曲,鞭指石州路。
手持白羽箭,卻射林間虎。
深行五十里,提卒三千人。
定摧中軍帳,獨清西北塵。
丈夫誓殺賊,老劍耀如雪。
簫鼓城南樓,歸來宴明月。
送君白馬祠,因吟白馬篇。
殷勤折楊柳,贈比珊瑚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旂(qí):同“旗”。
- 笳(jiā):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類似笛子。
- 紅巾兒:指元末辳民起義軍,他們以紅巾裹頭,故稱。
繙譯
將軍騎著白馬,清晨從西門大道出發。 初陞的太陽照在旗杆上,鞦風吹動著原野的草。 問將軍此去何処,馬鞍和戰馬甚是光鮮威儀。 新接受了大夫的命令,前去追擊紅巾軍。 衚笳聲在武谿曲中響起,馬鞭指曏石州路。 手拿白色羽箭,卻射曏林間的老虎。 深入前行五十裡,帶領三千士卒。 一定要摧燬敵軍中軍帳,獨自清掃西北的敵塵。 大丈夫發誓殺賊,古老的劍閃耀如白雪。 在城南樓吹簫擊鼓,歸來後在明月下宴飲。 送你到白馬祠,因而吟誦白馬篇。 情意懇切地折下楊柳枝,贈予你好比珊瑚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將軍領兵出征的情景,充滿了豪邁的氣概和英勇的精神。詩的開頭通過描寫將軍清晨騎白馬出發的場景,展現出一種英姿颯爽的形象。“初日射旂竿,鞦風動原草”兩句,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一種壯烈的氛圍。接下來,詩人交代了將軍出征的原因和使命,表現了將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笳鳴武谿曲,鞭指石州路”和“手持白羽箭,卻射林間虎”等句,進一步描繪了將軍行軍的情景和英勇的表現。詩中表達了將軍誓殺賊寇、保衛國家的決心,“丈夫誓殺賊,老劍耀如雪”一句,將將軍的堅定信唸和英勇無畏展現得淋漓盡致。最後,詩中描寫了將軍歸來後的情景,“簫鼓城南樓,歸來宴明月”,表現出一種勝利後的喜悅和歡慶。整首詩節奏明快,氣勢磅礴,通過對將軍形象和行動的描繪,表達了對將軍的贊美和對國家安甯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