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汾陽王

曾是唐家社稷忠,南來廟貌喜俱隆。 藻蘩尚薦山間沚,舶趠能清海上風。 今古安危思國老,歲時伏臘感村翁。 銜恩自笑非前令,祗爲民艱報祀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汾陽王:指郭子儀,唐代名將,因功封汾陽郡王。
  • 藻蘩(zǎo fán):兩種可供祭祀的水草。
  • (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 舶趠(bó chào):指海外貿易的商船。

翻譯

曾經是爲唐王朝盡忠的臣子,從南方而來他的廟宇和神像都讓人欣喜其隆重。 祭祀用的藻和蘩還在山間的小洲上供奉着,海外貿易的商船能夠清除海上的風浪(這裏是借郭子儀的功績來寓意保佑海上平安)。 從古至今,國家的安危都讓人思念這位國家的重臣,每年的伏祭和臘祭都讓村裏的老人心懷感念。 我感恩於他而自覺比不上以前的縣令(此處表達作者自謙),只是因爲百姓生活艱難,所以對他的祭祀才如此隆重。

賞析

這首詩是對汾陽王郭子儀的祭祀之作。詩中表達了對郭子儀的敬仰和懷念之情。首聯強調郭子儀對唐王朝的忠誠以及他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頷聯通過描寫祭祀的場景和海上的平安,進一步烘托出郭子儀的功績和影響力。頸聯則從時間的角度,說明郭子儀的重要性在古今都被人們所銘記,他的精神感召着百姓。尾聯中作者自謙,同時也點明瞭祭祀隆重的原因是爲了祈求百姓生活的安寧。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沉,通過對郭子儀的歌頌,反映了人們對英雄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