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黎吟三首

· 萬表
鑿而飲,耕而食,撫黎何事來相逼? 瘠牛可耕豈不惜,姜水那堪吞滿臆。 遙明燈火忽驚疑,一望旌旗我心惻。 羣黎草木豈有知,貪吏朘削無休息。 攻掠犯順誰所爲,撫黎毒黎還毒國。 南征稍喜平崖公,殲掃惟悲不爲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撫黎:指安撫黎族人民。
  • 瘠牛:瘦弱的牛。
  • 薑水:此処可能指黎族地區的河流,也可能比喻苦難。
  • 滿臆:滿懷,充滿心中。
  • 旌旗:旗幟,常用來象征軍隊或戰爭。
  • :悲傷。
  • 群黎:指黎族群衆。
  • 朘削:剝削,壓榨。
  • 犯順:違背正道,此処指叛亂。
  • 平崖公:可能是指某位官員或將領。
  • 不爲德:沒有做出有德的行爲。

繙譯

我們耕種,我們飲水,爲何要來逼迫我們這些黎族人? 瘦弱的牛可以耕田,怎能不珍惜,苦難的河流怎能吞咽滿懷。 遠遠望見燈火,突然感到驚疑,一看到旗幟,我心中就充滿了悲傷。 黎族的百姓如同草木,難道真的無知嗎?貪婪的官吏不停地剝削,永無休止。 攻擊和叛亂是誰造成的?安撫黎族,卻毒害了黎族,也毒害了國家。 南征之後,雖然高興地看到平定了崖州的公事,但悲痛的是,這樣做竝非出於德行。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黎族人民遭受壓迫和剝削的深切同情,以及對貪婪官吏和無德戰爭的強烈譴責。詩中,“瘠牛可耕豈不惜”一句,既躰現了對黎族人民艱苦生活的同情,也暗含了對他們被剝削的悲憤。“撫黎毒黎還毒國”則直接指出了官吏的偽善和戰爭的殘酷,揭示了其對國家和人民的深遠傷害。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對社會不公的深刻批判。

萬表

明浙江鄞縣人,字民望,號鹿園。襲世職寧波衛指揮僉事。正德十五年武進士。累遷至漕運總兵,僉書南京中軍都督府。表久督漕運,深悉河道通塞,國計贏絀。又通經術,熟悉先朝故實。信佛好施與,常以醫藥濟人。有《海寇議》、《玩鹿亭稿》、《萬氏家鈔濟世良方》等。 ► 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