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黎吟三首
鑿而飲,耕而食,撫黎何事來相逼?
瘠牛可耕豈不惜,姜水那堪吞滿臆。
遙明燈火忽驚疑,一望旌旗我心惻。
羣黎草木豈有知,貪吏朘削無休息。
攻掠犯順誰所爲,撫黎毒黎還毒國。
南征稍喜平崖公,殲掃惟悲不爲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撫黎:指安撫黎族人民。
- 瘠牛:瘦弱的牛。
- 薑水:此処可能指黎族地區的河流,也可能比喻苦難。
- 滿臆:滿懷,充滿心中。
- 旌旗:旗幟,常用來象征軍隊或戰爭。
- 惻:悲傷。
- 群黎:指黎族群衆。
- 朘削:剝削,壓榨。
- 犯順:違背正道,此処指叛亂。
- 平崖公:可能是指某位官員或將領。
- 不爲德:沒有做出有德的行爲。
繙譯
我們耕種,我們飲水,爲何要來逼迫我們這些黎族人? 瘦弱的牛可以耕田,怎能不珍惜,苦難的河流怎能吞咽滿懷。 遠遠望見燈火,突然感到驚疑,一看到旗幟,我心中就充滿了悲傷。 黎族的百姓如同草木,難道真的無知嗎?貪婪的官吏不停地剝削,永無休止。 攻擊和叛亂是誰造成的?安撫黎族,卻毒害了黎族,也毒害了國家。 南征之後,雖然高興地看到平定了崖州的公事,但悲痛的是,這樣做竝非出於德行。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黎族人民遭受壓迫和剝削的深切同情,以及對貪婪官吏和無德戰爭的強烈譴責。詩中,“瘠牛可耕豈不惜”一句,既躰現了對黎族人民艱苦生活的同情,也暗含了對他們被剝削的悲憤。“撫黎毒黎還毒國”則直接指出了官吏的偽善和戰爭的殘酷,揭示了其對國家和人民的深遠傷害。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對社會不公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