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旱詩
亢陽久不雨,夏景將及終。
禾稼紛欲槁,望霓切三農。
祠神既無益,老壯憂忡忡。
灊粥不得繼,何以至歲窮。
予爲兆民主,所憂與民同。
仰首瞻紫微,籲天抒精忠。
天德在發育,豈忍民瘝痾。
施霖貴及早,其必昭感通。
翹跂望有淹,冀以蘇疲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亢陽(kàng yáng):指太陽炎熱的時候。
禾稼(hé jià):指莊稼。
望霓(wàng ní):指盼望彩虹。
灊粥(qí zhōu):古代祭祀時所用的飯食。
兆民(zhào mín):指預兆國家百姓。
紫微(zǐ wēi):古代指北斗星。
瘝痾(guān kē):指疾病。
施霖(shī lín):指降雨。
翹跂(qiáo qǐ):指仰望。
翻譯
太陽炎熱已經很久沒有下雨了,夏天的景象即將結束。莊稼們紛紛開始枯萎,農民們期盼着彩虹的出現。祭神已經沒有什麼效果,老人和年輕人都憂心忡忡。祭祀用的飯食也無法繼續供應,怎麼度過這個乾旱的歲月呢?我作爲國家的主要領導者,與百姓們一樣憂慮。仰望着北斗星,向天空訴說着忠誠。天的恩惠應該發揮作用,怎麼能忍心看着百姓們生病受苦呢?希望降雨能夠及早降臨,必定會感動上天。仰望着天空,期待着有所拯救,希望能夠治癒疲憊和病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旱情下農民們的苦難和期盼,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疾苦的關懷和對天災的呼籲。詩中通過描寫乾旱的景象,表達了對自然災害的無奈和對人民生活的擔憂。詩人以自己作爲國家領導者的身份,表達了與民同憂的情懷,希望能夠得到上天的眷顧,讓降雨早日降臨,拯救百姓於水旱之中。整首詩情真意切,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關懷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成祖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次年,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議,停止用兵交趾。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同時,明宣宗也是傑出的書畫家。翰墨圖書,極為精緻,「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書法能於圓熟之外見遒勁。尤工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終年38歲,葬十三陵之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也稱「宣宗章皇帝」。長子朱祁鎮繼位。有《明宣宗御制樂府》一卷。
► 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