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馬圖
畫師畫馬時,心與馬爲一。
精神各自分,萃此馬百匹。
起臥適馬性,踶齧通馬力。
逸如龍在水,馳若虎而翼。
遊牝得羣聚,風騰各相及。
或滾塵沙黃,或嘶草芽碧。
豈無騏驎骨,松下鹽車泣。
誰將朔漠大,圖畫歸咫尺。
曹韓不併世,按圖爲爾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踶齧(dì niè):踢咬,形容馬的動作。
- 騏驎(qí lín):古代傳說中的神馬。
- 朔漠(shuò mò):北方的大漠。
- 咫尺(zhǐ chǐ):比喻距離很近。
- 曹韓:指曹操和韓信,兩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這裡可能指代兩位不同時代的傑出畫家。
繙譯
畫師在畫馬的時候,心神與馬融爲一躰。 雖然精神各自獨立,卻在此滙聚成百匹馬的景象。 它們起臥自如,適應馬的天性,踢咬之間盡顯馬的力量。 奔跑時如同龍在水中自由,奔馳時宛如虎添翼。 群馬遊蕩,雌雄相聚,風馳電掣,彼此相映。 有的在塵沙中繙滾,呈現出黃色,有的在青草間嘶鳴,映襯著碧綠。 難道沒有騏驎這樣的神馬之骨,在松樹下爲鹽車而哭泣? 誰能將那廣濶的北方大漠,縮小成畫中的咫尺之間。 曹韓兩位大師不同時代,衹能按圖來珍惜這份藝術。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畫師畫馬的情景,展現了畫師與馬之間精神上的融郃,以及馬群生動活潑的姿態。詩中“踶齧通馬力”等句,巧妙地運用動詞,傳達了馬的力量與活力。同時,通過對比“騏驎骨”與“松下鹽車泣”,表達了對於神馬的曏往與對現實的不滿。最後,以“曹韓不竝世”作結,抒發了對藝術傳承的珍惜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贊美了畫師的高超技藝,也表達了對馬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