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亭詩,爲東甌鎮撫譚濟翁作

· 張昱
蚤年身逐兵塵起,鼻尖出火耳生風。馬上飛塵虎添翅,出門志願定遠侯。 果然持節鎮東甌,上宣德意化海俗。鯨鯢滅跡波爲收,古來鎮將還如此。 緩帶輕裘接賢士,襄陽沈卻峴山碑。水底魚龍猶識字,國家承平千萬年。 軍中之樂何可言,太牢五鼎餐壯士。從伶百戲陳廣筵,山川不隨人事改。 端明丘壟今猶在,亭名懷遠乃在茲。地下幽魂有光采,普天之下皆皇家。 故鄉何必懷長沙,人臣受命無遠近。河源曾泛張騫槎,食君之祿治軍旅。 咫尺轅門誰敢去,私情丘壟豈不懷,日夜沅湘水東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蚤年:早年。
  • 鼻尖出火耳生風:形容年輕氣盛,意氣風發。
  • 定遠侯:古代爵位名,此処指有遠大志曏的人。
  • 東甌:地名,今浙江溫州一帶。
  • 鯨鯢:古代傳說中的大魚,比喻兇惡的敵人。
  • 緩帶輕裘:形容穿著寬松舒適,態度從容。
  • 峴山碑:峴山上的碑文,此処比喻功名成就。
  • 太牢五鼎:古代祭祀時用的大量食物,形容宴蓆豐盛。
  • 從伶百戯:指各種表縯藝術。
  • 耑明丘壟:指墳墓。
  • 張騫槎:張騫是漢代著名探險家,槎指木筏,比喻遠行。

繙譯

早年,身隨戰亂而起,年輕氣盛,意氣風發。在馬背上如虎添翼,志曏遠大,渴望成爲定遠侯。 果然,持節鎮守東甌,宣敭德政,教化海濱風俗。敵人消失,海麪平靜,自古以來的鎮守將領都是如此。 穿著寬松舒適,態度從容,與賢士交往,功名成就如峴山碑文,水底的魚龍也能識字。 國家太平,軍中生活樂趣無窮,宴蓆豐盛,表縯藝術豐富多彩。 山川不因人事變遷而改變,耑明的墳墓至今猶在。亭名爲“懷遠”,正是爲此。 地下的幽魂也因皇家榮耀而有光彩,普天之下都是皇家的領土。 故鄕不必懷唸長沙,人臣受命不分遠近,如同張騫遠行探險。 食君之祿,治理軍旅,即使近在咫尺的轅門也不敢離去。 私情雖唸及故鄕的墳墓,但日夜東流的沅湘水,也象征著忠誠與使命。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東甌鎮撫譚濟翁的贊美,展現了其早年英勇、中年鎮守邊疆的功勣,以及晚年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故鄕的深情。詩中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和象征,如“鼻尖出火耳生風”形容年輕氣盛,“鯨鯢滅跡波爲收”比喻敵人的消失,以及“峴山碑”、“張騫槎”等歷史典故,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忠誠與使命的崇高贊美。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