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馬大夫遠示著述兼酬拙詩輒著微誠再有長句時蔡戎未弭故見於篇末
漢家旄節付雄才,百越南溟統外臺。
身在絳紗傳六藝,腰懸青綬亞三臺。
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
聞道楚氛猶未滅,終須旌旆掃雲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南海馬大夫:指馬總,時任嶺南節度使,治所在南海(今廣州)。
- 旄節: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用作信物。
- 百越南溟:指南海地區,古稱百越之地。
- 絳紗:指講學的地方。
- 六藝: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 青綬:系官印的青色絲帶,象徵官職。
- 亞三臺:三臺,指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職。亞三臺,即接近三公的高官。
- 長鯨息:比喻海上的風浪平靜。
- 寶舶:載有珍寶的船隻,指商船。
- 楚氛:指戰亂或不安定的氣氛。
- 旌旆:旗幟。
- 雲雷:比喻戰亂。
翻譯
漢家的使節交付給了雄才大略的人,統領着南海這片遙遠的邊疆。 身處於講學之地傳授着六藝,腰間懸掛着象徵高官的青色絲帶。 海面上的波浪平靜,巨大的鯨魚也停止了遊動,陽光下,衆多的商船緩緩駛來。 聽說楚地的戰亂還未平息,最終需要用旗幟和軍隊來掃除那裏的戰亂。
賞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對南海馬大夫的讚頌與期望之作。詩中,劉禹錫讚美了馬總的才幹和地位,將其比作漢家的使節,統領着遙遠的南海地區。通過「絳紗傳六藝」和「腰懸青綬亞三臺」描繪了馬總的學識和官職。後兩句則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寓意着和平與繁榮。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平定戰亂的期望,希望馬總能夠帶領軍隊掃除戰亂,恢復楚地的和平。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詩人的政治理想,也體現了對友人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