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棹歌其四

· 德誠
愚人未識主人公,終日孜孜恨不同。到彼岸,出樊籠,元來祇是舊時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撥櫂歌:一種禪宗詩歌形式,通過比喻和象征表達禪理。
  • 愚人:指未悟道的人。
  • 主人公:禪宗中指本心、自性。
  • 孜孜:勤奮不懈的樣子。
  • 恨不同:遺憾不能與主人公(本心、自性)郃一。
  • 彼岸:彿教中指解脫的境界。
  • 樊籠:比喻束縛人的世俗或煩惱。
  • 元來:原來。
  • 舊時翁:指原來的自己,即本心、自性。

繙譯

愚昧的人還未認識自己的本心,整日勤奮不懈卻遺憾不能與本心郃一。到達解脫的彼岸,脫離世俗的束縛,才發現原來一直都是那個本真的自己。

賞析

這首詩通過比喻和象征,表達了禪宗的核心思想:認識自己的本心,達到解脫。詩中的“愚人”代表未悟道的人,他們雖然勤奮,但因爲未認識到自己的本心,所以感到遺憾。而“彼岸”和“樊籠”則分別代表解脫的境界和世俗的束縛。最後一句“元來祇是舊時翁”揭示了禪宗的真理:每個人的本心、自性一直都在,衹是被世俗的煩惱所遮蔽。這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引導讀者思考人生的真諦。

德誠

唐僧。憲宗元和至武宗會昌間在世。嗣藥山惟儼,與雲巖曇晟、道吾宗周爲同道交。住蘇州華亭,常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世稱華亭和尚,又稱船子和尚。撰《撥棹歌》三十九首,多歌詠漁人生活以寓禪理。 ► 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