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齋感懷酬夢得

府伶呼喚爭先到,家醞提攜動輒隨。 合是人生開眼日,自當年老斂眉時。 丹砂鍊作三銖土,玄發看成一把絲。 勞寄新詩遠安慰,不聞枯樹再生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府伶(fǔ líng):府中的樂工。
  • 家醞(jiā yùn):家中自釀的酒。
  • 動輒(dòng zhé):常常,動不動就。
  • 開眼日:指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或美好時光。
  • 歛眉(liǎn méi):皺眉,表示憂愁或沉思。
  • 丹砂(dān shā):一種鑛物,古代用於鍊丹。
  • 三銖土(sān zhū tǔ):極少量的土,比喻微不足道。
  • 玄發(xuán fà):黑發,指年輕時的頭發。
  • 一把絲:比喻頭發稀疏,年老的象征。
  • 勞寄(láo jì):辛苦地寄送。
  • 枯樹再生枝:比喻不可能或極難發生的事情。

繙譯

府中的樂工們一呼喚就爭先恐後地到來,家中自釀的美酒也常常隨手攜帶。這應該是人生中睜眼看世界的美好時刻,但從那時起,隨著年嵗的增長,我開始皺眉沉思。鍊丹的丹砂變成了微不足道的三銖土,年輕時的黑發也看成了稀疏的一把絲。辛苦地寄來新詩,遠方的安慰,卻聽不到枯樹能再長出新枝。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通過對比年輕時的熱閙與年老時的沉寂,描繪了人生的變遷。府伶的呼喚和家醞的提攜象征著年輕時的活力和歡樂,而丹砂成土、玄發成絲則形象地表達了嵗月的無情和人生的衰老。最後兩句詩,通過“勞寄新詩”和“不聞枯樹再生枝”的對比,抒發了詩人對友情和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感受。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白居易詩歌的獨特魅力。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