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香林寺得遊字

廢剎委荒丘,重來是薄遊。 詩因靈轍賦,衣爲大顛留。 榻煖深宜晚,鍾清迥得秋。 細思關去住,欲別更須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廢剎:廢棄的寺廟。
  • :堆積,此處指荒廢。
  • 荒丘:荒涼的山丘。
  • 薄遊:簡單的遊覽。
  • 靈轍:指有靈性的車轍,此處可能指與寺廟相關的傳說或故事。
  • 大顛:指大顛和尚,唐代高僧,此處可能指與寺廟歷史有關的人物。
  • 榻煖:溫暖的牀榻。
  • 鍾清:鐘聲清脆。
  • 迥得秋:特別感受到秋天的氣息。
  • 關去住:關係到離開或留下的決定。
  • 須謀:需要考慮。

翻譯

廢棄的寺廟荒廢在荒涼的山丘上,我再次來到這裏只是簡單地遊覽。 詩篇因寺廟的靈異傳說而作,衣服則因大顛和尚的故事而留下。 溫暖的牀榻適合在傍晚時分,清脆的鐘聲特別讓人感受到秋天的氣息。 仔細思考着是離開還是留下,想要告別卻更需要深思熟慮。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重遊廢棄寺廟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過往歷史的懷念和對未來去留的深思。詩中「廢剎委荒丘」描繪了寺廟的荒涼景象,而「詩因靈轍賦,衣爲大顛留」則巧妙地結合了寺廟的歷史傳說,增添了詩意的深度。後兩句「榻煖深宜晚,鍾清迥得秋」則通過對環境和氛圍的細膩刻畫,傳達了詩人對此時此地的深情。結尾的「細思關去住,欲別更須謀」則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思考,使詩歌情感更加豐富和複雜。

唐之淳

明浙江山陰人,名愚士,以字行。唐肅子。建文二年,以方孝孺薦,爲翰林侍讀,與孝孺俱領修書事。旋卒。有《唐愚士詩》。 ► 4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