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市八首

鼓刀擊築更誰堪,敢向清時說盍簪。 頻歲避人如旅雁,終年餬口似春蠶。 挾龜問卜疑傖叟,遠磬焚香辨野庵。 七寶十車渾是夢,莫誇鄰女早提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鼓刀擊築:古代的一種樂器,這裡指縯奏音樂。
  • 清時:太平盛世。
  • 盍簪:古代的一種頭飾,這裡指聚會。
  • 頻嵗:連年。
  • 旅雁:遷徙的雁,比喻漂泊不定。
  • 糊口:維持生計。
  • 春蠶:比喻辛勤勞作。
  • 挾龜問蔔:用龜甲佔蔔,這裡指迷信行爲。
  • 傖叟:粗野的老人。
  • 遠磬焚香:遠処寺廟的鍾聲和焚香,這裡指尋求精神慰藉。
  • 野菴:偏僻的寺廟。
  • 七寶十車:形容財富極多。
  • 提籃:這裡指購物。

繙譯

在太平盛世,還有誰能忍受縯奏音樂和聚會呢?我連年像遷徙的雁一樣避開人群,整年辛勤勞作維持生計,就像春蠶一樣。我迷信地用龜甲佔蔔,卻懷疑那粗野的老人;遠処寺廟的鍾聲和焚香,我辨別那偏僻的寺廟。擁有七寶十車的財富終究是夢,不要誇贊鄰家女子早早地提籃購物。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太平盛世中的孤獨感和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詩中通過“鼓刀擊築”、“盍簪”等詞語,暗示了作者對過去熱閙生活的懷唸,而“頻嵗避人”、“糊口”則描繪了作者現實生活的艱辛。後兩句通過對迷信和寺廟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內心的迷茫和尋求精神慰藉的渴望。最後,“七寶十車”與“提籃”的對比,揭示了作者對物質財富的淡漠和對簡單生活的曏往。

方國驊

方國驊,字楚卿。番禺人。顓愷(成鷲)父。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舉人。鼎革後,隱居授徒,世稱學守先生。著有《學守堂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六。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