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歌

辛丑二年駕黃龍,撫摩河伯鞭驅風。朝發夕至見銅鼓,銅鼓簴縣神上宮。 初見殊形膽若怯,跂翼古異心推崇。傳自馬援伐蠻方,得此交趾夷甸中。 刻列星辰及牛女,魑魅魍魎無能逢。丹翠金石雜其狀,恍惚太上鬼斧工。 更鑿龜螭踞其背,一陰一陽立雌雄。父老相傳國初時,擊之聲震千里洪。 水旱災祲告海若,伐鼓鼓響神來宗。至此正統北狩年,蕭養作逆據大東。 僭王改號侮諸夏,欲取兩鼓歸賊中。百神奮怒不肯與,賊竊其一歸艨艟。 風雨雷電海水黑,此鼓躍入溟濛空。以後擊雌雄輒應,離別悽慘難爲容。 邇來好事鑄其匹,鉅細新故豈等同。近聞儋耳之間山崩裂,流沙激出銅鼓公。 體制尺寸恰相類,民欲歸神貪天功。相君有力奪異貝,襲諸記室深房櫳。 俗人耳食未盡信,懷古感慨思其蹤。昌黎石鼓子瞻和,前後兩歌歌鏦鏦。 方生歌此分鼎足,不負神天魂夢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銅鼓: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多用於軍事或祭祀。
  • (jù):古代懸掛鍾、磬的木架。
  • 河伯:古代傳說中的水神。
  • 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傳說中的山林妖怪。
  • 龜螭(guī chī):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常用於裝飾。
  • 國初:指明朝初期。
  • 災祲(zāi jìn):災難和瘟疫。
  • 海若:古代傳說中的海神。
  • 北狩:指皇帝北巡。
  • 蕭養:人名,具體歷史背景不詳。
  • 僭王:指非法自立爲王的人。
  • 艨艟(méng chōng):古代戰船。
  • 溟濛(míng méng):模糊不清的樣子。
  • 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州市。
  • 相君:指有權勢的人。
  • 耳食:指聽信傳聞。
  • 昌黎:韓愈的別稱,唐代文學家。
  • 子瞻:蘇軾的字,宋代文學家。
  • 鏦鏦(cōng cōng):形容聲音清脆。

翻譯

在辛丑二年,我駕着黃龍,撫摸河伯,鞭打着風,從早晨出發到晚上到達,見到了銅鼓,銅鼓懸掛在神廟的上宮。初次見到它的奇特形狀,我感到膽怯,它的形狀古怪而令人敬畏。據傳這是馬援征伐蠻方時,在交趾的夷甸中得到的。上面刻有星辰和牛女星座,魑魅魍魎無法接近。它的形狀複雜,彷彿是太上老君用鬼斧神工製作。還有龜螭在其背上,一陰一陽,象徵着雌雄。據父老相傳,在明朝初期,敲擊它,聲音能震動千里。在水旱災害和瘟疫時,向海神報告,敲擊銅鼓,神靈就會來幫助。到了正統年間,皇帝北巡,蕭養叛亂,佔據東方。他非法自立爲王,侮辱中華,想要奪取兩座銅鼓。百神憤怒,不肯給他,賊人偷走了一座,帶回戰船。風雨雷電,海水變黑,銅鼓躍入模糊不清的海中。之後敲擊剩下的銅鼓,聲音悽慘,難以忍受。近年來,有人鑄造了類似的銅鼓,但新舊之間怎能相同。最近聽說儋耳地區的山崩裂,流沙中激出了銅鼓。它的體制和尺寸與原來的相似,人們想要將它歸還給神靈,但有人貪圖天功。有權勢的人奪取了這異寶,將其藏在深房櫳中。俗人聽信傳聞,不完全相信,懷古感慨,思念其蹤跡。韓愈和蘇軾都曾爲此作歌,前後兩首歌,聲音清脆。方生也爲此作歌,不辜負神靈和天地的夢想。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銅鼓的描述,展現了其神祕和歷史價值。詩中融入了豐富的神話元素和歷史背景,如河伯、魑魅魍魎、馬援征伐等,增強了詩歌的文化深度。同時,通過對銅鼓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古代文化的敬畏和對歷史的追憶。詩歌語言古樸,意境深遠,通過對銅鼓的傳說和遭遇的敘述,反映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

方國驊

方國驊,字楚卿。番禺人。顓愷(成鷲)父。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舉人。鼎革後,隱居授徒,世稱學守先生。著有《學守堂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六。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