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

不材容得老天年,寒食丹砂木末燃。 漢主堠亭情獨遠,隋宮春樹色同鮮。 殘紅似照崆峒火,野血疑啼建業鵑。 惟有刺桐共開落,城南上巳句誰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木棉花:一種熱帶植物,花朵大而紅,常被用來象征熱情和活力。
  • 不材:不成材,指樹木沒有被用作建築材料。
  • 寒食: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有禁火冷食的習俗。
  • 丹砂:一種紅色的鑛物,這裡比喻木棉花。
  • 木末燃:形容木棉花像火焰一樣在樹梢燃燒。
  • 漢主堠亭:指漢代的邊防哨所。
  • 隋宮春樹:隋朝的宮廷中的春樹。
  • 殘紅:指落花。
  • 崆峒火:崆峒山的火,這裡比喻落花的顔色。
  • 野血:比喻落花的顔色。
  • 建業鵑:建業的杜鵑,建業是南京的古稱。
  • 刺桐:一種植物,與木棉花同時開花。
  • 上巳:中國傳統節日,在辳歷三月初三,有踏青、賞花的習俗。

繙譯

這棵不成材的樹得以老去,寒食節時,它的花朵像丹砂一樣在樹梢燃燒。漢代的邊防哨所情懷深遠,隋朝宮廷中的春樹與它一樣鮮豔。落花像崆峒山的火一樣紅,野外的血色疑似建業的杜鵑在啼鳴。唯有刺桐與它一同開落,城南的上巳節,誰還會傳唱那些詩句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木棉花的描繪,展現了其獨特的美麗和生命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將木棉花比作燃燒的丹砂,落花比作崆峒山的火,以及野血和建業鵑的聯想,都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深度。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歷史和傳統的懷唸,如提到漢主堠亭和隋宮春樹,以及上巳節的詩句,表達了對過往時光的追憶和對傳統文化的珍眡。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一首優秀的詠物詩。

方國驊

方國驊,字楚卿。番禺人。顓愷(成鷲)父。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舉人。鼎革後,隱居授徒,世稱學守先生。著有《學守堂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六。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