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荅見素先生

· 邵寶
一別金溪十載餘,郊齋猶憶識荊初。 吟詩壇遠旗頻偃,執法臺高席屢虛。 閩嶠衣冠千里夢,蜀川兵革幾封書。 花籬竹徑尋常地,慚愧先生問卜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後次序寫詩。
  • 荅見素:人名,即答見素,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金溪:地名,位於今江西省撫州市。
  • 識荊:初次見面或見到平素所仰慕的人。
  • 吟詩壇:指文人雅集,吟詠詩歌的場所。
  • 旗頻偃:旗幟頻繁地倒下,比喻詩壇上的競爭激烈。
  • 執法臺:指司法或行政機構。
  • 席屢虛:座位經常空着,表示詩人常常不在職位上。
  • 閩嶠:指福建一帶的山嶺。
  • 蜀川:指四川一帶。
  • 兵革:戰爭。
  • 封書:書信。
  • 花籬竹徑:指詩人居住的環境,有花有竹,顯得幽靜雅緻。
  • 卜居:選擇居住的地方。

翻譯

自從與金溪分別已有十年多,我依然記得在郊外齋戒時初次見到您的情景。 在遙遠的吟詩壇上,競爭激烈,旗幟頻頻倒下;而在高高的執法臺上,我的座位卻常常空着。 我常常夢見福建的山嶺,思念千里之外的衣冠之地;而四川的戰亂,讓我幾度收到憂心的書信。 我居住的地方,不過是尋常的花籬竹徑,卻慚愧地得到您的詢問,關心我的居所。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以及對自己境遇的感慨。詩中通過對比「吟詩壇」與「執法臺」的景象,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同時,通過對「閩嶠」與「蜀川」的描寫,傳達了對遠方和戰亂的憂慮。最後,詩人以謙遜的態度迴應友人的關心,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和對簡樸生活的滿足。

邵寶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國賢,號二泉。成化二十年進士,授許州知州,躬課農桑,仿朱熹社倉,立積散法。遷江西提學副使,修白鹿書院學舍以處學者,教人以致知力行爲本,革數十年不葬親之俗,奏請停開銀礦。寧王朱宸濠索詩文,峻卻之。正德四年遷右副御史,總督漕運,忤劉瑾,勒致仕。瑾誅,升戶部右侍郎,拜南禮部尚書,懇辭。詩文以李東陽爲宗。諡文莊,學者稱二泉先生。有《漕政舉要》、《慧山記》、《容春堂集》等。 ► 1656篇诗文